中国经济史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8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孙吴:货币战争背景下的改革

孙吴政权建立最晚,而且第一次铸造钱币之时已经上距孙权称帝7年之久,《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记载:“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47]这一年是嘉禾五年,即236年,关于孙权称帝之后久未铸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是导致孙吴政权久未铸钱的根本原因。两汉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缓慢,这里人口密度低,大量原始状态依然存在,有学者指出:“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开发还局限在一些点上,地广人稀的面貌没有改变,广大平原地区依旧原始森林密布或榛莽丛生。”[48]或又云:“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会稽、吴郡一带,与关中、中原、巴蜀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49]正是这种落后的社会面貌,制约了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实际上在孙吴政权成立之前,临湘地区还维持在钱币、布帛共同流通的落后局面,如东汉灵帝时期东牌楼汉牍(第12简)记载云:

临湘守令臣肃上言,荆南频遇军寇,租茤法赋,民不输入,冀蒙赦令, 云当亏除。连年长逋,仓空无米,库无钱、布。[50]

由于常年战乱,“频遇军寇”,百姓连年欠租,仓库出现严重的亏空现象。依据简牍记载,米归于仓类,而布与钱同属于库保管的范畴,由于钱本身不可用作消费,只能断定作为货币使用,足以说明钱、布二者同样具备货币流通职能。另外,孙吴政权建立之后,国家赋税的征收也是兼及钱、布。长沙走马楼吏民田家莂吴简是吏户和民户租佃土地和缴纳租税的券书,其中包含大量使用钱币、布帛缴纳赋税的材料,随举一例:

伻丘男子烝持,田一町,凡十二亩,皆二年常限。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七尺九寸二分,准入米四斗,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付仓吏郑黑。亩收钱卅七,凡为钱四百卌四钱,准入米二斗八升,四年十一月一日付仓吏郑黑。[51]简4·255

这是嘉禾四年(235)伻丘男子烝持的赋税缴纳记录,所谓“二年常限”田,是指按亩固定收取的税额两年不变。[52]我们从上述内容可知,田租的缴纳既有布,也有钱,一亩收布六寸六分,收钱三十七文;与此同时,钱与布均可以折成米征收,而且具有固定的折纳比例,这也说明钱、布、米三者是可以互相流通使用的。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孙吴铸钱币之前,社会经济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因此商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量不大,甚至出现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长期共同流通的局面,这也是孙权长期未铸钱币的主要原因。

第二,铜矿资源管理废弛,导致国内铜产量减少,影响了孙吴铸钱的进程。孙吴境内本属于铜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周瑜曾对孙权慷慨陈词道:“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53]孙权还曾于黄武五年(226),“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54]。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必定需要十分丰富的铜铁资源作为后盾,这也反映出孙吴境内储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然而,仅仅十年之后,政府第一次铸造钱币之时,却需要从民众手中收缴、购买铜材,“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从“境内富饶”到“使吏民输铜”,这一过程反映出孙吴政权对国内矿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从而面临铸钱乏铜的困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铸钱的进程。

此外,孙吴铸钱的技术较为落后,仍然采用一钱一范的铸造方法。[55]众所周知,古代钱币的冶铸包含多项铸造程序,对制作模范、金属冶炼、温度控制、后期加工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铸钱工艺往往也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综合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出土的孙吴铸钱遗物来看,其铸造方法落后、成品粗糙,这都说明孙吴政权铸造钱币之时,国内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相关手工业落后等。

关于孙权为何一开始就发行当五百的大钱,有学者认为:“用贬值的办法铸造大钱,可能是为了对付蜀汉而采用的一种货币战争的手法。”[56]笔者同意这种观点,铸造大泉五百之前,孙吴地区使用的钱币仍是两汉五铢钱,并且市面上的交易,以及其他实物货币之间的折算也是以五铢钱作为基准而进行的。此时,蜀汉政权通过发行虚值货币,窃取民众手中的物资,而且直百五铢就是以五铢钱作为兑换对象的。如果蜀钱流入吴地,同样会以价值较低的钱币换取价值较高的物资,想必孙权对此也是十分清楚的,于是当蜀汉直百钱减重为1克或者更轻的时候,孙权就铸造5克左右的大泉五百予以回应。

大泉五百钱发行之后,短时期内也会像直百五铢钱一样,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收益,统治者不得不制定相关政策,“设盗铸之科”,禁止民间私自铸钱,以保证这种利益政府独享。在尝到铸大钱带来的甜头之后,仅仅过去两年,便再次颁布新的货币政策,改铸当千钱,史载“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57],新的货币政策是采纳了谢宏的建议,《建康实录》云:“春正月,侍御史谢宏奏更铸大钱,一当千,以广货,帝许之。”[58]可见当时的统治阶级均认为铸造大面额货币可以达到“广货”之目的。

长期发行大面额虚值货币必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史载“时用大钱,物贵,百姓不便”[59]。鉴于此,孙权下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60]这是孙吴政权颁布的最后一条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就是停止大面额货币的流通,把原有的钱币重新回炉为铜,铸造器物。此后,市场上留存下来的一些大钱,不再按照面值使用,这点我们已经在其他文章中有过讨论[61],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