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马海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乔治攻读医学博士——从黎巴嫩到日内瓦

回黎巴嫩老家攻读医学的美国青年乔治

从地中海登上码头,听到亲切的阿拉伯语乡音,看到迷人的阿拉伯文化名城古建筑,这个满头黑发、高鼻梁的帅小伙,眼睛又大又亮,他一回到贝鲁特,就激动地感叹:回故乡读大学,这真是命运的安排!

少年时代在学校学习历史地理课,他就格外关注祖国黎巴嫩。黎巴嫩是亚欧两洲之间的一块宝地,有着极为古老的历史。青年乔治来到贝鲁特美国大学读书时,这儿是法国的托管地,港口海关大楼顶上飘着法国国旗。乔治就想:我古老的祖国什么时候独立啊!他在贝鲁特求学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终于独立,成为黎巴嫩共和国。他更没有想到在祖国独立日这一天,在遥远的中国大西北,他的儿子周幼马在陕北延安的一眼窑洞里出生了。周幼马的生日与黎巴嫩的独立日是同一天,这又是多么奇妙的缘分。

1926年初秋,乔治·海德姆16岁,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预科学习,19岁从美国漂洋过海到位于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医学,21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内瓦大学医学院,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回到地中海海滨的黎巴嫩,他终于以读大学的方式回到了故乡!

图1-1 乔治(左一)在去黎巴嫩的航船上(苏菲供图)

乔治的父亲纳霍·海德姆,黎巴嫩阿拉伯人,出生在地中海边风光美丽的哈麦那镇。黎巴嫩人口主要是阿拉伯人。因为临海居住,民众很早就有移民到海外谋生的传统。长此以来,分布在海外各国的黎巴嫩移民,远比国内的人口多很多。哈麦那镇地处临海的群山环抱之中,山上常年积雪不化、雪松苍翠,山下四季常春、气候温和、鲜花盛开。生活在这一带优良自然条件中的人们,青少年身体强壮,老人健康长寿。

1902年,乔治的父亲纳霍·海德姆才14岁,有几个美国人来到贝鲁特,到哈麦那镇招童工去美国。虽然,纳霍的父亲担心,母亲也反对,因为这是让尚未成年的宝贝孩子离开家乡,远隔重洋去异国打工啊!但是,在纳霍的坚持下,家里还是同意了。美国包工头在哈麦那镇招了一大批童工,每个人都签了包身契约。历经艰辛,小纳霍到了美国东海岸纽约州的布法罗城(又称水牛城)。他的工作起初是在制糖厂里将榨糖用的大甜菜头切成片,每天工作10小时。一天下来,辛苦劳累,腰酸手疼,但小纳霍默默地咬牙坚持下来。领工钱时,小纳霍的眼睛亮了,这些钱比父亲常年在老家地里干活的收入要多很多啊!他很懂事,在美国省吃俭用,将美元积攒起来。

1906年,童工契约到期,小纳霍也成长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了。经人介绍,他到布法罗城郊区的贝斯莱赫姆钢铁厂当工人,这是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兴建的著名大钢铁联合企业。纳霍不仅块头大,而且机敏灵活,一进厂就被选中去学炼钢。他很快就掌握了师傅教的操作技术,师傅没教的,他看几眼,自己再琢磨一下也就会了。没多久,他成了熟练工,真心觉得领的工资很多很多。

1909年,进钢铁厂工作3年之后,纳霍20岁出头,该娶媳妇了。这么帅的钢铁厂小伙,有不少美国姑娘愿意嫁给他。但是,纳霍的民族观念很强,想娶故乡的阿拉伯姑娘,于是就请假回到了黎巴嫩的哈麦那镇。父母兴高采烈地欢迎他回家。哈麦那镇全村都姓海德姆,于是,这个黎巴嫩裔美国人纳霍·海德姆,骑着大马到相邻的马哈尼斯村相中了萨曼·约瑟夫。他们两情相悦,两家都是马龙派天主教徒的阿拉伯人,所以两家父母都很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婚礼很快就在当地马龙派天主教堂举行了。

婚后两三天,纳霍就带着新娘子漂洋过海,回到了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城。在这个移民众多的城市中,又多了一个住在木板房里的黎巴嫩裔阿拉伯移民家庭。纳霍照常去钢铁厂做工,萨曼在家料理家务。次年,1910年9月26日,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乔治·海德姆出生了。他们用阿拉伯语爱称宝贝儿子为“夏非克”。1912年乔治的妹妹夏菲亚出生,1914年弗雷达出生,1915年约瑟夫出生。父母加上四兄妹,一家人生活得美满融洽。只是人口越来越多,仅靠纳霍的工资收入,家庭经济慢慢困难起来,节俭、朴实的母亲萨曼,在美国也坚持黎巴嫩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做一次主食烤饼,够全家吃一个礼拜,再煮一大锅西红柿白芸豆洋葱汤,烤饼就菜汤,一家人吃得很香。

小乔治很懂事,常和几个一起玩耍的移民家庭穷孩子结伴到布法罗火车站,躲过警察巡视去捡火车头倾倒的煤渣。被警察追的时候,有时碰破头皮或赤脚踩着钉子,为的是从煤渣中拣出没燃尽的小煤核给妈妈烧饭用。家里宽裕时也烧一锅牛肉或羊肉,一家人乐呵呵地吃阿拉伯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工财团向交战国大卖军火、钢铁等战略物资,大发战争横财。钢铁厂加班加点压榨工人,美国工人罢工抗议,纳霍和他的工友伙伴因参与罢工被开除而失业,只能到处打短工,做铸件,做木工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纳霍一家与许多移民家庭一样陷入贫困之中。到了乔治上学的年纪,纳霍和萨曼更是省吃俭用,想方设法送乔治上学读书。

小乔治求学的经历一直坎坷。1916年,他6岁,要上学读书了。父亲在旧货摊上买了一双旧皮靴,母亲则用父亲的一件条纹旧睡衣给他改成一件小西装。开学这天,小乔治打扮好了背着书包兴冲冲地走进教室,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片嘲笑声!有人说:“这不是小斑马吗!”还有人说:“你的皮鞋是女孩穿的,有花饰,有垫跟呐。”

图1-2 乔治四兄妹(后排中为乔治,苏菲供图)

图1-3 上小学的乔治(苏菲供图)

这深深刺痛了乔治幼小的心灵!他知道这些都是父母绞尽脑汁为他准备的,却受到富人孩子们的奚落!以后,从这个普通学校开始,一直到读大学预科,他都生活在歧视移民穷孩子的环境中。他憋着狠劲儿发誓,一定要用功读书,要比那些嘲笑者更优秀,要赚很多的钱!家里的困境使他一开始读书就半工半读,上完课他就去端盘子洗碗,或者打扫街道、电影院等,以获得报酬。他加倍努力,发奋读书,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击嘲笑者和歧视者。他常常是班里学习成绩的第一名,被选为课代表。

1926年,乔治16岁时,他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父母和弟妹们都兴奋不已,海德姆家族将有一个能受高等教育的亲人了!读医学预科的同学都是立志未来当医生的青年,他们经常讨论读完3年预科之后去哪一所医科大学更好。

同学们谈到,要争取去马里兰州深造。校址设在马里兰州海边巴尔的摩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被称为美国现代医学圣地,代表了当时美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水平,而且该大学的医院是学生们做临床研究的好地方。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几乎年年被美国医学杂志评为最好的医院。

乔治也曾十分向往去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深造。但是,在种族歧视尚严重的年代,3年读医学预科的经历,使他体验到美国本土医学院有一条“紧箍咒”,对于移民、黑人和犹太人的子女,有一条秘而不宣的人数限制。乔治经过多方了解,唯一能够接受他这个阿拉伯移民子弟的美国医学院,是办在海外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院,虽说办在国外,仍然是一所美国大学。当时,刚刚建立不久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国外重点资助了4所医科大学,包括中国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中东地区的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院等。贝鲁特美国大学不仅是黎巴嫩最好的大学,而且是中东地区最具盛名的大学,被称为“中东的哈佛”。

图1-4 位于地中海海滨的贝鲁特美国大学

于是,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预科毕业后,乔治选择了贝鲁特美国大学,并获得了相关教育机构的批准。乔治将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全家都为他高兴!母亲萨曼还特地煮了一锅羊排。跟他很要好的妹妹夏菲亚也说,我将来也要像哥哥一样,回我们老家去读书!更让他和这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兴奋不已的是,黎巴嫩是自己的祖国,贝鲁特也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

乔治终于来到了贝鲁特,在大学里安顿下来,他写信给父母说:贝鲁特美国大学依地中海而建,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底便是海岸。学校里是阿拉伯式的灰黄色建筑,绿色的草地,碧海蓝天,校园里盛开着父母在家里常说的地中海国家常见的夹竹桃花。在这里我有很强的亲切感,既可以受到良好的医科教育,也可以亲近祖国与阿拉伯文化。

学校教学制度是美国式的,和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乔治没有感受到歧视的眼光。贝鲁特美国大学很多老师来自美国与欧洲,也有本地的阿拉伯裔老师。虽然这里是中东,但在学校里很自由,不像阿拉伯地区有很多约束。这个大学的学费与生活费,要比在美国读书便宜,学生还能领到一份奖学金。

第一个暑假,乔治特地回老家,去走访父母长大的地方,看望自己同族的乡亲们。在这所大学,乔治幸免了美国大学里常见的种族和宗教偏见之苦,还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三个美国来的学生,乔治·海德姆、拉泽尔·卡茨、罗伯特·雷文森,在贝鲁特校园里结成了好朋友。大家按外形特征称呼他们:黑发大眼乔治,红发碧眼卡茨,高高瘦瘦雷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