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完整自我”建立的四个阶段
前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自我”,那完整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呢?李中莹老师认为,完整自我的形成,至少要经历由内而外的4个阶段(如下页图)。
首先,最内圈是“我”的资格感,这关乎“我”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资格感的建立源于父母,这份资格感决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建立完整自我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在动物世界,一只老虎出生的时候很弱小,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必须靠虎爸虎妈来保护它,直到它长大,并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我们人类也一样,在很弱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爱和关注非常重要。小时候跟父母有好的连接,总是感觉有足够的照顾和保护,资格感就会发展得很充足;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不够好,或者没有足够的机会与父母在一起,或者即便在一起,得到的都是否定或忽略,长大了就会产生资格感的问题,存在感和安全感也会很匮乏。
孩子0~6岁是建立“资格感”的核心期,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果父母给予的爱与照顾不够,那么“我”的存在便受到了威胁,因为“我”有可能因此而无法“活”。

简快“完整自我”形成图
① 《与系统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为“简快幸福关系学”4门课程。——编者注
资格感的缺失时常在我们身上不经意地体现。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很严厉,经常教训孩子:“你又没考好,长大了能干什么?我看你这辈子是没啥出息了!”孩子虽然抗拒,可是潜意识里却接受了父母这些话的暗示,长大后遇到机会都有可能退缩,因为潜意识里有个声音:“你哪有资格做成大事,你不会成为有出息的人!”
女孩从小常被身边人特别是父母调侃:“哎哟,这丫头真丑啊,以后能找得到婆家吗?”纵然女大十八变,出落得眉清目秀了,可她内心还会有隐隐的自卑,见到心仪的帅哥也不敢接触,因为内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丑丫头,没有资格获得帅哥的青睐”。
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刷存在感”。比如,孩子经常生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因为“我生病了,父母才会关注我、照顾我”。比如,孩子经常做错事,家长怎么说都不听,其实他的潜意识是想显示自己的力量,力量的背后其实就是那份存在感,他想证明“我是有资格存在的”,所以故意做错事,让大家的眼睛看过来,来肯定我这份力量。对于很多自我不健全的人,这种存在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能看到,没有资格感的人做什么都会没有力量,会变得紧张、恐惧、忧虑,因为他对世界带着一份不安全的感觉。资格感缺失的人,会在诸多人生幸福快乐的方面给自己设立限制和障碍,因为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能、不配拥有这些。这样的人生,往往会活得很累。只有当父母给予的爱、关注、支持足够,孩子才能有充分的存在感、安全感和资格感,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我”。而本书的重点就是教会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助力孩子建立“资格感”。
第二圈,指的是“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关乎到“我”与自己的关系。
当“我”有份存在感时,“我”会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情绪、自己身体及心理的边界感、角色,以及本能地想提升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关注对自己的接纳度。
我们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内耗”。内耗的核心,其实就是没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内耗的人常因某些人和事,产生拖延、焦虑、消极、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过分自责等情绪,心理资源会被大量消耗。当心理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内耗的状态,所以会出现没干什么就很累的状况,情绪也会有相当大的起伏与波澜,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开心,有时也可能瞬间坠入情绪的深渊。长此以往,我们的身心都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有效疏导情绪,用正确的方式助力孩子自信、自尊、自爱。当一个人对“自我”越了解,对“自我”的认知越清晰,就会越享受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第三圈,指的是“我们”的建立,这关乎到“我”与他人的关系。
当“自我”诞生的时候,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看到他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说“我”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对方的存在。我们无法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周围总会有其他人、其他事物与我们相互联系,我们正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关系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像拼图一样,把那些不够完整的自我的部分一片片拼回来。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描述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当人们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会主动追求社交需求,表达出对关系的强烈渴望。每个人都渴望在关系中“被看见”,每个人都需要借助关系来活出自己。积极的、高质量的关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而缺乏这些可能会导致孤独感、社会孤立感或各种情感问题。
著名神经医学博士布鲁斯·D·佩里曾在他的著作《你经历了什么》中重点阐述了一个“大脑奖赏桶”的概念(如下图),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奖赏桶”,它的状态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当我们体验到快乐或满足,如吃到美味的食物、与朋友相聚、听音乐、运动或在自然中散步,这些活动都会向我们的奖赏桶中“加注”东西。虚线是我们需要的奖赏的最低水平,只有达到这一水平,我们才感觉自己处于平衡和愉悦的状态;如果我们每天得到的奖赏在这条虚线以下,我们就会感到苦闷、空虚。
充实我们大脑奖赏桶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能够激发大脑的奖赏系统,带来持久的满足感。然而,当缺乏这种积极的人际互动时,人们往往会寻求不那么健康的方式来获得奖赏,如过度依赖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或是酒精等。

大脑奖赏桶
如今,许多孩子沉迷于手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积极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加上长期承受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只能通过手机、电子游戏或过度饮食来寻求大脑的奖赏。
积极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自己真正地走出孤独。《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呈低龄化趋势,手机依赖成瘾占总数的33.4%,感到孤独占总数的40%。
在李中莹老师的研究中,“孤独”是形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如下图)。

青少年心理问题发展图
亲子关系缺失,对待孩子冷漠、严厉或溺爱,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经常被否定和批评、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等,这些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当孩子感到孤独时,他内在的声音是“我很孤独,你们看看我吧”,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可作为的空间。但孤独久了,孩子会因为渴望关注而不得,形成“我不值得被关注”的认知,进入一种封闭状态,内在的声音就会变成“我很孤独,但你们不要靠近我。”这个时候就很危险了。当这份孤独的能量继续往内走,就容易发展成抑郁;往外走,容易发展成暴力或焦躁。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对我们“自我”的健康发展很重要,这时候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对方,掌握沟通技巧及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等。
第四圈,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及社会价值,我们与其他人、事物的关系,这关乎我们与系统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成功与否,我们终究会面临一个问题:“我的价值在哪里?”找不到持续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仿佛成了大家共有的集体焦虑。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需要,维持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个人只有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表明,人的价值是索取与贡献的统一、享受与创造的统一。
所以,自我的完整性,一定少不了人的社会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统一呢?在这方面,李中莹老师有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每个人都是系统的钟点工,负责生命的传承,为系统的壮大做贡献。所以我们在巴拉佳儿童学习力训练中心,传递给孩子“人的力量不是用于打压他人,而是用于助力他人”的观点。在一个系统中,重要的不仅是你自己多优秀,还包括你能带给系统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坚持“三赢”和“有效果”。“三赢”是我好、你好、世界好。一件事如果只有我好或者你好,很快就会因为被反对而做不下去;而做到双赢也不够,不符合系统利益,短期可能没事,长期看必然会付出代价。只有“三赢”才是可持续的。坚持“效果”让我们超越对错,是我们做任何事的衡量标准。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只需问问自己,这件事是有效的吗?是能让我的人生更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吗?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世界的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放心去做总不会错。
第三,灵活。灵活会让我们的人生更自在。很多人都强调坚持,坚持目标、坚持成功、坚持进步……为了坚持,很多人宁愿把自己累死也不肯放弃。如果已经找到了既成功又快乐的道路,当然要坚持不变。可是如果这种坚持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大于回报,那么及时放弃也是明智之举,一切行为都应该以效果为导向。既要坚持灵活,也要灵活地坚持,而不是只选其一。
完整自我的形成需要这四个圈的相互促进,它们没有绝对的顺序,是环环相扣、彼此影响的。从重要性出发,内圈“资格感”的形成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源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不够好,充满紧张、焦虑和冲突,孩子在没有存在感、安全感的氛围里成长,就很难再去一环一环地发展。
如果孩子呈现出如学习不好、沟通不畅、人际交往问题、意义感缺失、厌学……这些都是自我缺失的根源上结出的“果”。如果各位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明白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放在开篇,因为这是我们后续篇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