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培养15项能力,助力孩子走好人生路
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却做出毁灭人性、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径,如我们在开篇提到的两个案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李中莹老师经过深入研究,归纳出15项必备的能力。如果缺乏了某项或某些能力,就可能会导致孩子人格缺失、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人就好像一棵树,我们只想一棵树苗从小长大,而不知道该怎么样防止病虫害,让它真正健康地成长,真的等到树叶、树干全被虫咬了的那一天,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是这样,只知道让孩子学知识,可是从来没有一门相关的学问是教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心理健康很重要,可是怎么做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李中莹老师经过深入研究NLP、脑神经学及情绪智能等学问,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的课程、开设工作坊,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技巧,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
家长唯一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够照顾好他本人人生的能力,这份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李中莹老师总结起来就是以下15项。
● 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心中有“我”。有“我”的概念,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我”,就无从照顾自己,也无法持续地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重点是明白“我”的含义。让孩子经常、反复地提醒自己: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我”存在于这个世界,假如没有我,那么什么都没有。
在生活中,可以多用以“我”开始的话语,来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去看电影好不好?”改成:“我想去看电影,好不好?”
“这样做不对。”改成:“我认为这样做不对!”
“你不要这样对我。”改成:“我不愿意看到你这样对我。”
通过不断对“我”的强调,让孩子下意识地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
● 说话达意
说话达意,就是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观点和态度。今天的孩子会花很多时间接触电子屏幕,与人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所以更缺乏说话达意的能力。此外,很多父母习惯用训导、批判、呵斥和责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会让孩子抗拒交流,更无法有效表达自我。缺乏说话达意能力的孩子,在沟通中往往很容易遇到问题。
想要帮助孩子提升表达能力,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避免对孩子采取强硬的口吻和训导态度;另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提升倾听能力。父母用“心”听,孩子才更愿意说。此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多与朋友交谈,创造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在引导孩子提高表达能力时,可以让他们将复杂想法先用纸条写下来,尽量通过15~20个字来表达清楚。前期可能有困难,经过反复练习后,孩子在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进步将是神速且不可思议的。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带着感觉和孩子沟通,如手按胸口,觉察掌心传递到胸口的温热,身心合一。当身心合一的时候,我们的表达会更清晰、有条理。
● 与感觉在一起的能力
意识的力量表现在理性思维,而潜意识一般通过感觉来与我们沟通。与意识相比,潜意识的力量要大得多。理性思维固然重要,可是生活的意义更在于感受。没有跟随自己的感觉,只凭道理做事,往往会事倍功半。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过早地用其他能力去取代孩子的感觉。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能什么事都凭感觉!”“你要学会判断、分析!”失去感觉力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压力或令人纠结的事情时,会因为无法解开心头的烦恼而痛苦,会活得比别人更累。
培养与感觉在一起的能力,一个有效的练习是随时关注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如“我膝盖的感觉如何?”“我胃部的感觉如何?”“我右耳感觉怎么样?”当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适时,更需要做充分的连接。此外,还可以多做呼吸放松法。
● 感性与理性并重
感性和理性并重,也就是“身心合一”。理性是照顾好我这个人(身体),而感性则是呵护我这颗心。理性和感性没有联手,内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理性告诉“我”应该去做,可是没有感性的力量推动“我”去做。理性帮助孩子寻找事情的方法和价值,感性则为孩子探索每一种情感、感受、情绪所隐藏的意义。兼顾好两者,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体验人生,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加积极地探索“我”的生命意义,不断提升自我,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想要让孩子兼顾理性与感性,父母需要摒弃“理性重于感性”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下面的练习。
第一步:我看见了……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了……
第二步:我认为……(某件事的意义、用途等)
第三步:我现在的情绪是……(注意情绪原来是什么样,现在变成什么样)
● 多线思维能力
多线思维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多个角度看事情”的能力。传统教育让孩子认真听话、循规蹈矩,导致孩子发展成单线思维。单线思维就是凡事只有一招,这样容易陷入困境。只有两招也是困境,左右两难、进退维谷便是如此。要突破就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有选择就代表有能力,选择越多,能力越大。多线思维能够激发潜能,提升创造力。
想要提升孩子的多线思维能力,父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破束缚孩子的条条框框。NLP有一句名言: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这就是典型的多线思维。可以多陪孩子玩这个游戏:随意找个目标,如用什么方法到北京。每人至少思考三种方法,不能重复,如此轮流。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批判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应当多鼓励他们的创意。经常这样锻炼能激活他们解决问题的神经网络。
当孩子遇到困境、缺少思路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跳出框架,“假如有可能,那个可能会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可以找到?”或者提醒他,“哪怕那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有没有办法变成可能呢?途径是什么?要怎么做?”
● 能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就好像用一面镜子反观自己,但是照镜子之前,需要先找到自己。培养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先决条件是培养“自我意识”。
很多孩子过分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家长认为这是孩子过分自信。其实不然,这类孩子的内心力量不足,缺乏自信。因为内在力量不足,所以才需要外在表现得高傲,为自己补足力量和自信。内在力量不足的人,往往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也无法与他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无法从“我”的状态中正确地认知“别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也无法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真正的“我”。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宽容待人,人际交往才会更容易。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做以下的练习:用手按着胸口的位置,看着镜子里面自己的眼睛,对自己说,“我看到你了,同时我也能够从你的角度看我自己了”。
● 解决困难的能力
如今的社会,很多人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一遇到困难,这些人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别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如何解决。之所以会这样,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让孩子听话照做、乖、凡事追求标准答案,养成了孩子只有单线思维的能力。
当然,解决困难是一项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它需要前面6项能力作为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如自信。
想要帮助孩子提升解决困难的能力,家长不妨试着用“5W1H法”来引导孩子。所谓“5W1H”,就是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何)、How(如何)。想象一个遇到困难的情景,然后根据“5W1H”尝试思考,策划一个解决方案。按照方案去行动,及时复盘,坚持有效的方向、改变没有效果的方向,直到困难得以解决。
对于缺少思路的孩子,经常用这个结构练习,往往能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
● 解决冲突的能力
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甚至不惜以某些代价维系和谐的关系。这种用代价交换的和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孩子的世界里,冲突的根源往往是对界限的模糊。不清楚自己的界限,也忽略了别人的界限,因而很容易引发与别人的冲突。此外,不了解自身感受、无法有效表达自己、不能从他人角度看自己、缺乏多线思维能力等,都是容易造成冲突的因素。
当我们面对冲突时,正确的心理模式应该是这样的: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爱自我→觉察自我的界限→捍卫自我的界限→处理侵犯自我边界的挑战(冲突)。因此,想要提升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必须从建立自我意识开始,培养孩子的界限感。爱自己,就是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当然,冲突有时并非由孩子引发,而是外界导致的。如果发现孩子处于一个容易引发冲突的环境,或者他人不愿意尊重孩子,那么父母就要引导和帮助孩子脱离这个环境。
● 正确面对失败及挫折的态度
现在的家长在面对亲子关系时,经常是一种否定多、肯定少的语言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长期处于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不仅会让孩子惧怕失败、不敢尝试,还会进一步耗损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会越来越退缩怕事,不敢担当、逃避责任,内心充满无力感。
父母需明白,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任一步不能被贴上“失败”的标签,而是应该被看作迈向“成功”的一步。即使遭遇失败、挫折,那也是一份可以让我们成长、成熟、成功的经验,提醒我们尽可能把下一次准备工作做得更好。
父母切记,真正让孩子抗拒失败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带来的自我否定和资格感的缺失。

扫码跟练“接受失败法”
● 面对分离的态度和能力
人生中有很多分离是无法避免的,包括亲友死亡、与伴侣分手、事业结束或失败等。如果没有培养出正确有效的面对分离的态度和能力,在面对分离事件的时候,身心往往很容易受到伤害。事实上,离、合、聚、散是人生常态。不管是人、事或者物,在一起时唯一的意义就是帮助对方成长,当这份意义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分离”的时候。
带着一份感恩的心态,接受所得到的一切,同时,在过程里尽己所能做我该做的,帮助对方成长。如此,付出与收获有了充分的平衡,缘起则聚缘尽则散,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分离之悲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感恩相聚之喜,同时更珍惜当下。
● 感恩之心
“恩”是没有权利得到而得到的东西。除了父母,没有人是“必须”给我们什么的。所以当我们得到或者拥有一些东西的时候,不要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常怀感恩之心。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很辛苦,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上。
感恩的反面是委屈。当小孩感觉到父母没有给他应该得到的,就会产生委屈的情绪。当孩子懂得感恩,首先会感恩父母,因为没有父母给予生命,便没有一切。
想要让孩子常怀感恩之心,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在言行中表现出“感恩”的态度。让孩子明白,幸福不是来自拥有东西的多少,而是来自感恩之心。
● 正确的金钱观
如今,移动支付、电子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全新技术的出现,让孩子对“金钱”的观念越发淡薄。对很多孩子来说,“金钱”只不过是手机和银行卡里那一串数字,并不知道这串数字背后,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所以,从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亲子关系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需要引导他用好每一块钱。年龄大一点,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花钱,同时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再大一点便可以教导孩子懂得如何赚钱,拥有“赚取金钱”的思维和意识。到了青年阶段,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与金钱之间正确的关系,即让孩子明白:金钱是人生中重要的物品,但“我”绝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 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
事物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是我们的观察与判断赋予它们意义。你如何看待事物,就决定你将如何应对。不同的判断会造成不同的行为态度。
比如,小明每次看到气球都会联想到快乐的时光,对他来说,气球代表着快乐和庆祝。可是对小华来说,每次看到气球他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因为他总是担心气球会随时爆炸。对他来说,气球是一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物品。
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心境中含义大相径庭,正是因为孩子在思想、判断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要想让孩子树立良好的观念,正确对待周围的事物,需要让孩子具备前面提到的这些能力。同时,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保持灵活,看到事情背后的多种可能性,寻找事物的积极价值和正面影响。
● 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
学习不单只是学校课堂里的事,更是孩子需要每天不断做的事。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可以学得更积极、更轻松、更有效,如此累积,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能与日俱增。
学习模式的概念非常广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输入大脑的信息,都和我们的学习模式有关系。不过,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和运用“内感官”能力。所谓“内感官”,是与我们的外部感官相对的,存在于我们大脑内部用于储存和提取(回忆)的感官系统。它由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三个部分构成。了解自己的内感官类型,能够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要调动孩子的内感官进行学习,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机是避免痛苦还是追求快乐,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探索学习的意义。
● 融入“系统”的能力
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为共同的意义和目的聚合在一起。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的有家庭、班级;大一点如社区、街道、市区;更大一点的还有国家、联合国。人不会脱离系统独立存在,每个人都同时处于各种系统之中。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系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要有效融入系统,我们必须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一个人越有价值、越能为系统做贡献,就会越容易得到尊重。除了能力,品行也很重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即便能力再高也很难得到他人尊重。此外,被尊重的前提是我们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系统规则。
当然,融入系统不意味着放弃自我。我们要鼓励孩子,在任何“系统”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一点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