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思维: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试想一下,你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紧接着,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一扇厚重的铁门前。门上挂着一块很朴素的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通往未来的道路”。在门的另一边,一条砾石路蜿蜒着通往森林深处。带着一丝好奇,你决定走过去看看。

于是你打开了这扇门,沿着小路一直朝前走。你很快就感觉到空气比几秒前凉爽了很多。没过多久,你来到了20年后你居住的那个社区。你回到家,看到有人从屋里走出来,这时你发现自己盯着的是……你自己,或者说,是20年之后的你。你身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岁月痕迹,比如你的腰间多了一圈赘肉,脸上多了些许皱纹,步履也有些蹒跚。

见到这个未来的自己,你脑袋里应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遇见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但你不知道应从何问起。

你肯定会问你的配偶和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还会谈论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惊人的变化,更不用说20年来积累的各种八卦了。排在问题清单前面的可能是关于健康、金钱、职业和个人幸福感的问题。你从生活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吗?你在哪里找到了意义和快乐?你有什么遗憾?有什么失望的事情吗?到现在为止,有什么值得讲述的事情或者故事?

不过,等一下,在开始对未来的自己刨根问底之前,你是不是应该花点时间考虑一下这些问题:你到底有多想知道你这未来的20年?有没有什么方面是你希望保密的?最重要的是,当你通过那扇大门回到现在时,你与未来的自己的对话将如何改变你今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实我刚刚描述的场景来自美国星云奖得主姜峰楠的中篇小说《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1][2]正如这篇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作者通过一个商人的口吻,描述了他去拜访一位拥有魔法之门的炼金术师的故事。这扇门可以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相遇。虽然这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我还是把它作为阅读作业,布置给了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市场营销和行为决策专业的学生们,同时我还急不可待地告诉我的朋友和家人一定要读一读这篇小说。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故事十分精彩而生动地解释了时间旅行的概念。其实人们相当擅长时间旅行,当然,并不是通过无数科幻小说所展现的那种方式,而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实现。

而且最神奇的地方是,其实你早已穿过了那扇魔法之门。

当神经成像研究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时,研究人员经常把时间花在研究一些基本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休息时,特别是在不想任何事情时,我们的大脑都在干什么?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被要求静静地躺在类似扫描仪的仪器中,然后让他们的大脑进入休息状态。进行这项早期研究的科学家一开始是期望大脑不活跃时看起来像一张白板,就像你刚刚关掉电视时的样子。然而,他们却发现了一种现在被称为“默认网络”的东西。[3]

比如,当我们想到正在做的演示文稿时,这个默认网络就被激活了……进而让我们想到这次演讲对我们的职业前景意味着什么……进而让我们想起好像忘了给同事发关于这次演讲的研究报告,尽管之前承诺过给他们……进而又让我们想起今天就要跟进的其他事情。突然,我们就想起了下周要给父亲买生日贺卡,然后我们就开始回想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片刻之后,我们就会畅想10年后,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我们的思想可以从现在转到近期或遥远的未来,然后回到现在,再回到过去,再跳转到遥远的未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时间旅行。做到这件事是如此轻松,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它的重要性。休息时,我们的默认网络就会跳出来,支持这样的心理时间旅行。正如史蒂文·约翰逊在《纽约时报》上所写的那样,我们拥有的这种时间旅行的技能,可能是“人类智慧的决定性属性”。[4]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写作伙伴约翰·蒂尔尼则进一步声称,正是这种“思考未来的能力”让我们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思考未来前景,所以我们能够脱颖而出。”[5]

我们会愿意参与这种时间旅行,比如肖迪·拉赫巴尔。2020年5月6日,她坐在桌前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她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她对幸福的追求。不过,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日记,也不是写给密友的信,而是一封寄给自己的信,这封信要一年后才会送到。拉赫巴尔是那天写了信的18000人中的一员,他们都在非常受欢迎的平台FutureMe上给自己写了信。今天,这个平台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它是以时间胶囊活动为原型的。[6]时间胶囊就是把信件、图片、纪念品和其他物品存储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埋起来,等到5年或10年后再挖出来,我们许多人在小学时都会做类似的事。

FutureMe上的信件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不同的话题。比如,有些人对未来的大方向充满了焦虑(“我好害怕,太害怕了,人生有那么多条路可以选择,我不知道哪一条适合我。”);[7]有些人会对未来的自己给予鼓励(“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一直在这里为你加油。”);[8]还有一些写得很有趣(“亲爱的未来的我,想知道你和我的区别吗?你老了。”)。[9]

这种在高中一年级给自己写信,然后在毕业时再送给自己的仪式,在新冠疫情期间获得了巨大的流量。我猜想,许多人在那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奇未来会怎样,而且人们想利用生命中短暂的停顿和反省来试着改变未来的自己,这种需求在那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FutureMe的创始人马特·斯莱告诉我,他创办这个网站,是因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给20岁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可是他却很失望,因为他20岁时没有收到这封信。难道他以前的老师忘了寄给他了吗?如果能够让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沟通,会是什么样子?他的网站成功启发了我们所有人的好奇心。虽然这是斯莱的一个副业,而且他当时还没有营销预算,但FutureMe的流量从2019年的每天约4000封信,激增到一年后的每天多达2.5万封信。人们都试图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新的看法,并与未来的自己建立某种联系。仅2020年一年就有500多万封信件在网站上发给未来的自己,很显然,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对我们很多人都颇具吸引力(不过正如我将在第七章所深入探讨的,写信只是表达这种愿望的其中一种方式)。

我的研究重点聚焦在理解这种时间旅行的能力。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但是我会关注这种能力如何帮助我们管理情绪,以及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更好的决定。比如我们的财务状况或健康状况,因为这两个方面往往是我们的当前需求与长期愿望最容易产生冲突的地方。我们想要一辆稍微超出预算但是品质更好的车,我们想要一杯加量的鸡尾酒或一块看起来更美味精致的甜点。可是,这时有另外一个声音冒出来:我们也希望自己经济稳定、身体健康。

通过加强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进而帮助我们创造想要的那个未来。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本书的主要观点之一。

不能因为这种时间旅行仅仅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就认为它不能改变现实。你对未来的看法,会对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好吧,说了这么多,我说的这个“未来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常识告诉我们,我们一生都应该只有一个自我。毕竟,我们会一直沿用自己的姓氏,保留我们的记忆和大部分的好恶。当然,我们的细胞会自我更新,行为方式会不断变化,朋友圈会发生改变,脸也会变老,但“我们就是我们”。我的研究说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内核中,其实并没有一个中心自我,与之相反的,我们是一个又一个独立而截然不同的自我所产生的集合。作为读者的你,其实是一个“我们”的集合,而不是只有一个“我”。

想想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一个晚上的自己,这个自己经常熬夜看电视;我们也有一个早晨的自己,这个自己会遛狗,或去健身房锻炼,或焦虑地期待着一天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从更广的角度说,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现在的自己,那个正在工作,或正和同事、朋友在一起的自己。我们也记得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10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们还在上学,或者刚刚进入职场。我们还可以很容易想象10年或25年后的自己,那时的自己会拥有更多经验、技能和更成熟的情绪状态。

当开始思考未来的自己时,我们进行这种时间旅行的细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我想在未来5年都保持健康和身材,这样我才可以继续和我的孩子们开心玩耍,那我可能就会想象一个比现在大5岁的自己;但是,从现在到5年后的这段时间里还有很多未来的自己。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真正重要的是未来的那个自己是否有一些方面与今天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息息相关的。[10]例如,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所以我需要明天早上一起床就去跑步。对我来说,虽然明天早上的那个自己并不像5年后的自己那么陌生,但我可能也很难感受到明天早上的那个自己的真正感受(而且当我把闹钟定在早上5:30的时候,他很可能就根本不想和我接触了!)。为了能够起床去跑步,我得考虑一下明天早上的那个我的感受——他会不会很累,昏昏沉沉,不想起床?换句话说,我怎样才能让明天的自己保持动力呢?如果我把咖啡机设定在早上5:25开机,这样能行吗?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通过心理时间旅行改善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对待不同的未来自我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那些慈善机构的营销人员常常教育我们,把需要帮助的人塑造得越生动,人们就越有可能为他们捐款。那我们能不能让人们以同样生动的方式,去思考他们未来的自己?

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我向人们展示他们未来自己的样子。我们给参与者拍了一些他们面无表情的照片,然后用一个软件去生成他们的数字虚拟形象。接下来,我们模拟了这些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头发更灰白了,耳朵更下垂了,眼袋也变得更大了。

我们尽可能让这种体验变得真实。通过使用虚拟投影的方式,参与者可以通过一面虚拟的镜子遇到未来的自己:一半参与者看到的是现在的自己,另一半参与者看到的是未来已经有些衰老的自己。体验完毕后,我们让参与者填写调查问卷。那些面对未来的自己的人,最终会把更多的钱存入一个假想的储蓄账户,而没有见过未来的自己的人,则没有这样的表现。[11]在这个测试之后,我还对数千人进行了同样的干预测试,记录下他们如何对待自己挣来的血汗钱。[12]

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更重要的事情:为了能在今天做出更好的决定,以便创造更快乐的明天,我们需要找到方法,缩小当下自我和未来自我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让心理时间旅行变得容易些,让我们更容易穿越那扇魔法之门。这就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我的目标不是发明一种时间旅行机器,而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这段旅程背后的哲学和科学依据。想要穿越到遥远的未来,我们至少要先在脑海中实现穿越,我希望能让你相信,未来的自己可能是现在的自己所衍生出的不同版本。我们天生追求永恒与一致,所以如果我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自己,这个想法有可能令人不那么舒服。不过我坚持认为,意识到未来的自己是由许多完全不同的人聚合到一起的,这个想法是令人欣慰的。如果我们能把那些遥远的自己当作我们亲近的人、关心的人、爱的人、想要支持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够开始为他们做出决定,明显地改善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用未来的自己,即“他者”的想法,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达不成目标。这是本书第二部分的重点。在这一部分中,我会强调三个我们常犯的心理时间旅行中的“错误”。我们可能“错过了航班”,也就是过于关注当下的问题,以至于根本不去考虑未来。我们准备了“糟糕的旅行计划”,也就是以某种肤浅的方式去思考未来,而没有深入考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最后,我们“带错了衣服”,也就是过分依赖现在的自己的感受和环境,并把它们投射到未来的自己身上,而事实上,未来的自己很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当然,认识到我们的错误是一回事,采取相应措施却是另一回事。因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解决方案的——找到使当下和以后的旅程更加顺利的方法。这意味着,我会关注如何让未来的自己能够更靠近现在的自己,以及保持我们旅程方向的方法。不过,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不应令当下充满痛苦,所以我也强调了一些技巧,让我们今天的牺牲更容易一些。而且同样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偶尔犒劳一下自己,才能创造更好的今天和明天。

在姜峰楠那部科幻小说的最后,那个商人失望地发现,穿越魔法之门并不能让他改变未来。不过正如炼金术师所说的那样,通过时间旅行,他至少了解了未来。

我们可以做到不只了解,因为当我们思考未来自我的可能性时,我们就可以真正为他们计划,塑造他们,并最终改变他们。

你的命运远非注定,完全不是。


[1]T.Chiang,The Merchant and the Alchemist's Gate(Burton,MI:Subterranean Press, 2007).

[2]该小说收录于《呼吸》(译林出版社,2019年),作者特德�姜,华裔科幻作家,姜峰楠是作者给自己起的中文名。——编者注

[3]M. E. Raichle, A. M. MacLeod, A. Z. Snyder, W. J. Powers, D. A. Gusnard, and G.L.Shulman,“A Default Mode of Brain Func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no. 2 (2001): 676-682.

[4]S. Johnson,“The Human Brain Is a Time Traveler,”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5, 2018,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11/15/magazine/tech-design-ai-prediction.html.

[5]M. E. P. Seligman and J. Tierney, “We Aren’t Built to Live in the Moment,”New York Times, May 19, 2017, https://www.nytimes.com/2017/05/19/opinion/sunday/why-the-future-is-always-on-your-mind.html.

[6]C. Yu,“A Simple Exercise for Coping with Pandemic Anxiety,”Rewire, November 27, 2020, https://www.rewire.org/a-simple-exercise-for-coping-with-pandemic-anxiety/?f bclid=IwAR3jRvJFN98AXg998P3UCI3mRaO583 uhUSf7Pr-dXJENkD0n7ZUqXHiHzeI.

[7]Anonymous, letter, May 5, 2017, FutureMe, https://www.futureme.org/letters/public/9115689-a-letter-from-may-5th-2017? offset=0.

[8]Anonymous, letter, September 11, 2016, FutureMe, https://www.futureme. org/letters/public/8565331-a-letter-from-september-11th-2016? offset=7.

[9]Anonymous, “Read me,” October 24, 2009, FutureMe, https://www. futureme.org/letters/public/893193-read-me? offset=3.

[10]先前研究者们从未来自我的“可能身份”的视角来讨论这一概念,其中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消极的未来自我也可以具有激励作用,但在本书中,我专注于我们希望成为的那些积极的、理想主义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未来自我。想要深入了解“可能的自我”,请参考以下研究者的研究成果:Daphna Oyserman and her colleagues,especially D. Oyserman and L. James,“Possible Identities,”in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ed. S. Schwartz, K. Luyckx, and V. Vignoles (New York: Springer, 2011), 117-145; and D. Oyserman and E. Horowitz, “Future Self and Current Action: Inte-grated Review and Identity-Based Motivation Synthesis,”Advances in Motivation Science(forthcoming),https://psyarxiv. com/24wvd/。

[11]H. E. Hershfield, D. G. Goldstein, W. F. Sharpe, et al.,“Increasing Saving Behavior Through Age-Progressed Render-ings of the Future Self,”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8,special issue(2011):S23-S37.

[12]J. D. Robalino, A. Fishbane, D. G. Goldstein, and H. E. Hershfield,“Saving for Retirement: A Real-World Test of Whether Seeing Photos of One's Future Self Encourages Contributions,”Behavioral Science and Policy (forthc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