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卡知识
如果家里需要供奉一幅唐卡,首先要请活佛占卦,活佛根据你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你应供奉的佛、菩萨或本尊。画师绘制唐卡时,要严格遵守一定的仪轨要求。绘画前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诵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通过观修祈请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画师在绘制唐卡期间,要沐浴洁身,严禁食肉、饮酒、吃葱蒜、近女色。
具体绘制唐卡的过程如下: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干后用胶水和黏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待干后,一边用布头沾水涂在布面,一边用光滑的卵石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后,布面平整光滑,干后才起稿。起稿时必须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成为佛像,也不能开光。起稿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上色,用松石、珊瑚捣碎的颜料按深浅不同点上去、晕染开,上乘的唐卡作品还必须使用纯金碾磨的金粉勾勒神佛、莲座乃至法器的轮廓。唐卡画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在细节的处理上才能符合佛法的精神。唐卡绘好后,用纸或绢作衬,四周用彩缎做出画框,两端装上木轴,面上还要加一道黄绸遮幔。最后一道程序是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吽”藏文或梵文明咒,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诵经进行开光仪式,使佛、菩萨或本尊附于画上,唐卡才会有灵气,一幅唐卡至此才算完成。

马头明王唐卡。
开光。开光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仪式,就是为神佛等的住处和佛像、佛塔、经典等举行的灌顶仪式。经过开光仪式迎得神灵安住,使其具有“佛性的力量”。
开光仪式一般是主法者先拿起新毛巾在佛像前做一个擦佛像的动作,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其次,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笔,再说一首偈语,将朱砂笔向佛眼的方向做一个“点”的动作,大喊一声“开”,整个仪式就完成了。
唐卡有西藏“百科全书”之誉,因为唐卡题材除了宗教内容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历史和民俗,是了解西藏的一种比较直观的途径。
唐卡内容主要有以下类别:一、佛与菩萨类;二、佛传或佛本生故事;三、密宗本尊各神;四、观音度母类;五、护法神与明王类;六、上师高僧与有大成就者类;七、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类;八、坛城佛塔类;还有其他如宇宙日月天体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唐卡画面上的各类佛、菩萨、明王护法、佛母上师等形象,可谓千奇百怪,复杂多变。对于一个没有一定佛学功底和西藏各方面知识的外来旅行者,别说理解一幅幅唐卡所表现的思想观念了,就是仅让他去识别不同的佛、菩萨和本尊的形象,已是勉为其难。
欣赏唐卡,首先要知道唐卡画面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讲,每幅唐卡画面分作上中下三部分。中央部位一般绘本尊造像,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观音菩萨、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间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姿态及所佩带的项冠、璎珞、念珠等饰物,所持的法器,各异的造型,均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

晒佛时用的巨幅唐卡。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的唐卡现已无法见到。现存的唐卡,除有少量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的作品。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