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聆听唐卡的秘密
惊艳唐卡
西藏最吸引人的,除了它独有的高原风光外,还有它的宗教。没有了藏传佛教,没有了遍布藏区的寺庙,没有了摇着转经轮的千万信徒,西藏的魅力必定要大打折扣。西藏的宗教凝聚了西藏文化和艺术的最重要部分,被称为“可以随身携带的寺庙”的唐卡正是西藏艺术中一朵最动人心魄的奇葩。
唐卡又名孤唐,是兴起于公元8世纪的一种为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艺术形式。不了解唐卡的人,开始听到唐卡的名称,总不免会联想到唐朝。事实上,唐卡的“唐”并非唐朝之“唐”。“唐”,藏语为“平坦、清晰”之意,“孤”,藏语为“身体”之意,引申为“佛像”,有尊敬之意。简单地说,唐卡即一种卷轴画,一般用纸、布、羊皮或丝绸作底,经刺绣、版印或绘制,用彩缎装裱而成。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作“国唐”,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作“止唐”。止唐又可以根据画背景时所用的不同颜料划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内容以各类佛像为主,因容易随身携带和收藏,流行于西藏各地。在西藏,唐卡用途广泛。除了寺庙或家庭悬挂唐卡用于膜拜瞻仰外,在藏族传统婚嫁迎娶仪式中迎亲队伍前面,要悬挂唐卡以求吉祥,望果节庆丰收转地边时前面也要由唐卡引路,野外演出藏戏时常会悬挂唐东杰布唐卡,甚至很多地方祭山神、观风水、修房造屋时也要悬挂唐卡进行祈祷。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一般长一百厘米左右,宽六七十厘米。巨大的和袖珍的唐卡则比较少见。西藏各大寺庙一年一度的“晒佛”或“展佛”活动,所晒所展的即巨幅唐卡。布达拉宫珍藏的两幅巨幅唐卡,为巨幅唐卡的佼佼者。这两幅唐卡是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王桑结嘉措为了缅怀五世达赖政教方面的功绩而主持制作的。其中大的一幅为55.80米×46.81米,小的一幅为32米×23米。

关于唐卡的起源,可追溯到释迦牟尼时代。佛像艺术传入西藏后,与印度一样,起初主要体现在寺庙里的无数壁画上。但由于西藏的居民普遍过着流动不居的游牧生活,逐渐产生了适于游牧生活中随身携带和悬挂的唐卡。
唐卡的绘制从一开始,即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延续。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流派。以山南勉唐地方勉拉顿珠嘉措为首的勉拉顿珠画派,以朱古南喀扎西为代表的噶玛噶画派(噶尔画派);后藏群英嘉措自行创立的新勉唐画派,以庆则钦姆为首的庆鲁画派,朱古歧乌的歧乌画派;以康区德格地区祖拉却吉朗娃为首的德格画派等,都是藏区绘画史上著名的画派。按地理区域划分则可分为藏东、藏中和藏西三大流派。
唐卡画师在西藏被称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他们绘制唐卡时必须遵循《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等所规定的姿态、尺度、比例,不可逾越。在广大僧侣和信徒的心目中,各种佛、菩萨是恒常不变的。因此,唐卡“因循守旧”的传统反而使唐卡这种艺术形式保持了生命力。另有少量唐卡由活佛、仁波切来绘制,因为这些唐卡的形象是不为平常人所知的,是“大伏藏师”在“禅定”中挖掘出来的宝藏。
唐卡还有一大特色,即极为贵重和讲究的绘制颜料。过去,绘制唐卡的颜料均为天然矿物或植物,其中包括绿松石、孔雀石、松耳石、藏红花、玛瑙石、滑石粉、雄黄、贝壳、圆石、泥金粉、金属粉末、朱砂等物及纯金纯银。颜料的配制依赖手工,过程复杂。据说,不同颜色颜料的配制与操作人的力气大小直接有关。如白色和黄色多由年轻男人来打磨,但蓝色和绿色则需要体弱无力的老人慢慢研磨。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虽历经数百年,画面仍金碧辉煌,闪亮夺目。
画师通常都不在唐卡作品上署名。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成为大艺术家的想法。一代一代的画师,默默无闻,为了来世和信仰作画。每一幅唐卡作品的价值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唐卡店内场景。在西藏,唐卡画师的地位很高。旧西藏时大昭寺顶层有达赖喇嘛的行宫,对面就是画师上班的地方。旧西藏没有油画和山水画,画的都是唐卡,唐卡画师非常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