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代表最高艺术境界的书体:草书
草书创立于汉代,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实,草书的萌芽出现得很早,在金文、简牍中已偶尔可见为了书写流畅而草化的篆书形态。为了书写简便、高效,隶书从小篆中脱化而出,同样的道理,隶书经过笔画的连写和结体的简化而形成草书。
各种书体在其诞生之初,都是基于实用性意义。其艺术性,不过是在该书体成熟之后才逐渐被广泛认识到的。草书书写方便,在汉代一出现便很快到达高潮。东汉的张芝是历史上最早的草书大家,他喜爱草书竟至痴迷程度,甚至为了研习草书,连官都可以丢了不做。当时很多文人纷纷效仿,一时间谈草书、习草书成为时尚。
但是,草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尤其是它刚开始成形之时,尚无稳定统一的书写规范。楷书正是为了节制隶书过度草化而诞生的。考察几种书体的产生机制和成熟后的形态,可以发现,草书、楷书和行书均由隶书衍生而出,草书是由隶书直接草化而来,又为之后的楷书、行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楷书写得流畅些,再增加连笔,便成为行书;行书写得端庄些,便成为楷书。可见,在书体的演化过程中,草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草书最大的特点便在于一个“草”字,它一举颠覆了之前篆书和隶书端庄、规矩的写法和章法,其创新力度之大可谓书法史上一次天翻地覆的变革。草书的“草”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省笔,简化字的结构;一是连笔,用连绵笔法加快书写速度。

王羲之《十七帖》拓本局部
草书有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很简单地把草书当成楷书、行书成熟之后简化和发展的结果,想当然地以为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依次为篆、隶、楷、行、草,即先由篆书到隶书、楷书,也就是字形先由古雅到简易,再由简单易识的楷书提高书写速度发展到行书,再次增加了难度之后才出现草书。其实不然,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其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基本与隶书的发展相并行,也就是说,草书的萌芽阶段,可以上溯到战国中后期。
简单说,草书的演变过程大致为:草篆→草隶→章草→今草→大草。
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产生后,草书进入成熟期。
章草在东汉成熟后,到汉末、三国时期进一步“草化”,逐渐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增加了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发生简化和互借,当章草脱尽波挑特点,便演变成今草。今草至魏、西晋达到成熟,此后盛行不衰。到唐代,伴随着今草的进一步成熟,加以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发的社会人心趋于自由奔放,今草书家笔下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达到大草的鼎盛阶段。
草书的发展,实际包括前期章草的成熟和中期以后今草的发展。其中,今草的发展又分为今草前期、今草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从东汉至隋代,以东汉张芝、东晋“二王”和隋代智永的小草为代表;后期从唐代至当代,以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为代表,但小草仍处于繁盛状态。
汉代之后约两千年的时间里,章草不属于草书的主流,而小草、大草得到长足发展,为更多书家乃至社会受众所喜爱,所以后人谈到草书分类,便约定俗成为章草、今草、大草三大类。大草又被称为“狂草”,隶属于广义的今草范畴,而狭义的今草只指“小草”。在今草乃至大草极度成熟、繁荣之后,章草虽较长时间处于式微状态,但仍会随着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高峰。
总的来说,章草、今草、大草这三大分支书体虽然形成时间有先有后,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在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程度的发展高潮。它们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各行其是,但互不拆台,反而相互借鉴优点,丰富自己的内蕴和表现力。
如果说篆、隶、草、楷、行书是“一级书体”,章草、今草、大草就可以称为“二级书体”,但这三种二级书体在传统书法中所占的比例一点也不“谦虚”。比如孙过庭《书谱》有句名言:“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这四句话,孙氏将篆书、隶书、今草、章草的书体特点做出概括,处于“草书”大类之下的今草、章草俨然有着跟一级书体篆书、隶书平起平坐的架势。
到唐代,各种书体已经完备,行书、楷书得到推崇并成为通用字体。每种字体的诞生都是出于实用性目的,当它们发展成熟或实用性大为减弱后,便开始向艺术性方向发展,草书也不例外。唐代的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开创了一种新的草书形态——大草,笔势放纵,不拘一格,甚至对之前的章草、今草都具有颠覆意义。大草基本上不具备实用性,完全是艺术创作。此后,草书作为书体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而草书文化却越来越丰富,草书的艺术性和渲染力也越来越强,成为书法最具表现力的书体。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黄庭坚、米芾,明代的徐渭、黄道周、张瑞图、王铎等,均为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