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开今体先河的书体:隶书

大篆、小篆,在今人眼中,除非专业学者,否则往往难以识读,当代人看重的是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甲骨文、金文、小篆这几种书体也被称为“古体”,相对“古体”而言的便是“今体”,开今体之先河的书体是隶书。

隶书的产生是出自社会发展的需求。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隶书的起源:秦朝时,天下初定,各类诉讼和刑罚案件太多,加上各式公文书写和呈报,行政机构需要高效工作,而当时刚颁行不久的小篆仍嫌繁杂,书写不便,所以人们便创造了书写效率更高的新书体。这种书体结体比小篆简单许多,同时将篆书中的圆转用笔改为直折而简化了运笔过程,因其主要由隶卒阶层使用,所以人们称为“隶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笔画和字形两方面。

在笔画方面,隶书的创造者将原先篆书,尤其是小篆中的圆转笔改为直笔为主,笔画曲折变少,更多采用直笔,笔画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合理自然,又将不影响辨识的多余笔画做了省略。隶书之前,甲骨、青铜器和碑刻是书法的主要载体,通常由刀刻和铸制,书写在其中所占比重较小,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打磨,便导致篆书的结字比较讲究,笔画形态可以均匀划一。隶书因为多用毛笔写成,所以笔画的形态上变得更加丰富,笔画出现粗细变化,如方笔与圆笔的转换,藏锋与露锋的讲究之类。这些变化特点起初是适应快速书写而自然出现,但里面蕴含的美感比篆书更为丰富,于是成为后世书法所沿袭的元素。

在字形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字形由竖长变为扁平。此前篆书笔画均匀,竖笔往下伸得很长,字形也呈狭长。隶书由于曲笔减少,直笔增多,而大幅度减省了笔画书写所必需占有的空间,同时更注重横笔的伸展,在水平方向上用力格外多,于是形成横向字态。在隶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系列变化是渐进的。在早期竹简上的隶书,字体与篆书一样偏长,尤其是竖笔,像是习惯性地延伸。这一方面是保留篆书的竖长体态,一方面也与书写载体有关。因竹简是窄长条,在上面写字纵向用力会更加方便,所以会习惯性地将字写成竖长状。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隶书,如写在纸上和刻在石碑上的隶书,已不再受书写载体的限制,对横向的用笔增强了关注,同时竖笔逐渐变短,字体随之变得扁平。等隶书形成扁平化的特征以后,即便再写到竹简上,也已不再写成竖长状,发展至此,隶书特点已经得到固化。

隶书又有“佐书”“八分”等别称,其中“佐”是辅助之意。在秦代,小篆是官方正体字,用于正式场合;而新出现的隶书属于小篆的“佐隶”之书,故有此称。这一称呼延续到西汉早期。为与成熟后的汉隶区别,人们将“佐书”又称为“古隶”,而将成熟的隶书称为“八分”“分书”,也叫“今隶”。“八分”是指隶书的形成是由模仿“八”字向两侧取势的姿态,将左右相对称的笔画结构增加修饰味道,有意写成左右相背的形态。但“八分”的名称是到东汉之后才出现的,唐代书家所擅长的夸张笔画波磔及左右相背特点的隶书,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八分”。

隶书滥觞于战国末期,秦代正式加以整理,西汉时逐渐规范,东汉时期兴盛,成为汉代的通行书体。又因随后出现的楷书到唐代达到兴盛阶段,所以历来有“汉隶唐楷”之说。也是在楷书、行书出现以后,由于楷、行书比隶书书写简便高效,隶书遂被取代。唐代隶书曾有短暂的复兴,之后再度沉潜。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发展,一些书家追求拙朴与古意,甲骨文、金文、石刻重新进入文人的视野,隶书再次受到重视,并出现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等隶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