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简牍和隶变
在秦朝将小篆定为官方通行文字的同时,隶书也开始慢慢出现,尤其是随着秦朝简牍的不断出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合称。古人将竹条、木板表面刨平、刨光,然后在上面用墨书写文字。竹简一般形状狭长,只能书写一两行字,木牍则至少可以写两行字,所以竹简基本不考虑行与行之间的布局,而木牍在章法上则要顾及布局,这有些像在帛或者后来的纸上书写。简牍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书写材料,在展现书法艺术方面独具特色。
由于书写材料狭小,简牍上的字一般较小,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拥挤和塞满的感觉,但是就在这方寸之间,如果文字以横向为主,那么整体气势如顺流直下,在随意之间营造出奔腾、流畅之势。简牍不像甲骨文那样属于隆重仪式的产物,也不像金文那样需要精心布局和刻铸,它上面记载的更多是琐事,这就使得书写者在写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率性而无做作之感,虽是小字,依然显得笔墨酣畅。
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简牍出自战国前期的曾国。稍后是秦武王时期的《青川木牍》,正面有“二年”的字样,记载了秦王命丞相修整《为田律》及其他事项。木牍反面是后来补记的事项,有“四年”的字样。《青川木牍》很好地体现了篆书隶变的初级成果。在木牍上的文字中,一部分是明显的篆书,而另外一部分则已经转变为隶书,不过大部分字还处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中。这样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篆书的主要用笔特点是曲笔多,有连绵环绕之感,而到简牍时期,文字已开始简化,曲线变少,直线变多,这成为后来隶书的特征。
篆书的主要结体特点是字形狭长,呈竖立的长方形,但简牍文字已开始逐渐收缩,变为正方形或者横向的扁形,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更自然,合乎手臂书写时的生理律动。这样的改变使文字写起来更加流畅,成为后世楷书、行草书出现的前奏。
伴随简牍的不断发现,篆书向隶书的转变也更加明显。1975年,在湖北云梦的秦墓中出土了1100多枚竹简,这些简牍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该墓墓主是当时的一个小官吏,曾经跟随秦军统一六国,这些竹简记录了他参加过的战事及其他经历。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秦墓一号墓中,出土了460枚秦简。这些秦简因保存完整和年代久远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经过整理,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被分为三类,分别为甲种《日书》、乙种《日书》和《墓主记》。甲种《日书》共有8章,乙种《日书》共有20余章,其中前7章与甲种《日书》重复。《墓主记》是当时一位县丞向秦国御史所作的报告,介绍一个名为丹的人如何死而复生,以及丹的简历,类似于古时候的志怪小说。
在湖北云梦和甘肃天水出土的这些秦简中,篆书更明显地向隶书转变,书写已经不再是篆书所特有的那种用笔端正、结体均衡的特征,而开始大量出现倾斜的字体,足以见出当时书写者的漫不经心,也体现出人们对于实用文字的追求。隶书是人们在篆书基础上为了更实用、更方便而删繁就简衍生出的字体,这一时期的书法有很多笔画习惯已经具有了后来隶书的典型特征,比如一个字的第一笔往往下笔很重,而最后一笔则收笔很轻。
秦朝之后的两汉时期,篆书已很少作为实用书体,而主要用于一些正规、严肃场合,如题写碑额之类。主流书体则由小篆和简牍书体继续发展,最终衍生为成熟的隶书。这一过程在《武威仪礼简》《居延纪年简》《始建国木牍》等大量出土的简牍中有鲜明地呈现。这些简牍上的文字多出自无名之家,他们没有名气,却用手中的笔展现了那一时期的书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