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秦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随即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当时各国的文字被统一,在战国秦篆基础上形成的小篆被定为正体字。

当时的小篆已经比较成熟,从书法的角度看,其已具有独特的书法美感。小篆的笔画一般是平直、弯曲的单线,粗细基本一致,线条中蕴含刚劲、浑厚之力;在字形方面,小篆的字体偏狭长,上半部分偏紧,下半部分相对舒展,有端庄、疏朗之韵致;布局则无论笔画之间还是字与字之间,都能留白匀称,富于严谨与装饰效果。

秦代完成文字统一工作之后,人们将李斯所撰《仓颉篇》、赵高所撰《爰历篇》、胡毋敬所撰《博学篇》这三部以小篆字体写成的字书,作为教育童蒙识字课本,对小篆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遗憾的是,这三种字书后世已经失传,只有出土的如北京大学藏汉简《仓颉篇》、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仓颉篇》,以及甘肃敦煌马圈湾《仓颉篇》等多个版本,但皆残缺不全,且字体也都不是标准的小篆。作为秦小篆书法遗留的,只有几块著名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这些刻石书法多出于李斯之手。

李斯《峄山刻石》拓本

李斯(?—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他受到秦始皇重用,被任命为丞相,负责文字改革和统一度量衡的工作。李斯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和书法家,擅长书写小篆。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其小篆说:“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为楷隶之祖。”秦代刻石遗留后世者甚少,其中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当数《峄山刻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群臣东巡,经过今山东邹县的峄山时,留下了为其歌功颂德的《峄山刻石》。秦朝在历史上统治的时间十分短暂,主要由于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到魏太武帝时期,人们出于对秦朝统治者残酷统治的泄愤,将刻石推倒,用火烧毁,此处碑刻遂只有摹本存世。据说在唐朝还可见到《峄山刻石》的摹本,杜甫还有诗提到这件事:“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不过唐朝的摹本没有流传下来。五代时期的书法家徐铉有一份《峄山刻石》摹本,他的弟子郑文宝得到这份摹本后,于宋代淳化四年(993年)在长安重刻到碑上,成为七个传世的《峄山刻石》摹本中字数最多、水平也最高的一个。这个版本的摹本被称为“长安版”,如今石碑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长安版虽是摹本,但字里行间仍能传达出秦朝小篆的形态和味道,是研究秦朝书法的重要材料。此作用笔简洁,线条整齐划一,粗细均匀,转角多用圆笔,运笔自如,线条颇显柔美,同时又能柔中带刚,不乏劲健。从字形上看,字体匀称,有对称之美,却又不至于死板,而是稳中求变,既显得端庄,又具灵气。在布局上,则显得规整、自然。也有人说《峄山刻石》给人感觉过于森严,有压抑感,而这正好契合当时法制严苛的社会情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政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