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六有一个表哥,在县城卖衣服鞋子,生意还不错。于是六六就去了县城找他表哥,帮帮忙,取取经。
他表哥租了一间小铺子,每天凌晨去批发市场,进些流行的款式,把滞销的退回去。
六六就跟着跑跟着卖。没过多久,就把门道摸熟悉了。
他表哥能看得出来,六六是不会一直帮他打工的,于是主动跟六六说:“我看你学得挺快,你也别总在我这里打工,可以尝试自己单独做做看”。
六六说:“我哪有那个本钱啊!”
他表哥说:“你不要一开始就租铺子,可以先摆个摊。等赚到钱了,再扩大也不迟。”
他表哥的妈妈是六六妈妈的亲姐姐,也是真心替他考虑。六六想着表哥说得有道理,自己单干,只要离表哥的铺子远一点,也不会影响他的生意。
他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还是跟着表哥去进货,然后拉到别的街道,摆起了地摊。
一开始基本都待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因为衣服鞋子这东西也是有回头客的。但经常被城管赶,玩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他表哥还是手把手地教他,怎么选款式、看布料,怎么根据客户的喜好和市场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款式,怎么应对讨价还价。起初,他图简单,表哥拿什么样的他就拿什么样的。
他表哥在固定的地方做了好几年,很有经验。进来的货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积累了不少老客户,口碑不错。
六六照猫画虎,卖得也还可以,就是每天像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办法做回头客的生意。不过聪明过人的他转念一想,既然每天都要到处跑,回头客没有,找他退换货的也就没有,那干嘛还进那么好的货呢?
后来,每天进一批质量好的,同时进一批质量差的。把好的差的混在一起卖,看菜下碟。
可是县城就那么点大的地方,买家也会到处闲逛。这种把戏迟早会被人看穿,不到两年的工夫,六六在衣服鞋袜市场的名声就臭了,还等不到他租铺子的时候。
但六六不在乎这些,至少第一桶金是赚到了。
后来又倒腾蔬菜,再后来卖家电小配件,什么灯泡开关插座等等。不过还是那一套,如法炮制,以次充好。
一晃又是几年,因为他的投机取巧,最糟糕的时候,被建材市场撤了铺子,赶了出去。但滑稽的是,他的生意做得却一个比一个大,钱也赚了不少。
沙包地沙包地,沙子肯定多。因地制宜,这种土壤很适合种西瓜,于是沙包地上兴起了西瓜种植。
六六很快嗅到了这个商机。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因为以前沙包地上的农民很少有出岛的。每年种一季棉花,一季油菜。从立春到冬至,一年忙到头,也够一家老小的口粮。
但整个社会都在发展,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国家也在推进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民进城。这样一来,农村的很多土地就被闲置了。长期不用太可惜,与其空在那里,还不如租出去。什么也不用做,一亩地收个两三百的租金,跟白捡的一样。
土地租金如此便宜,很多老板就把它们成片地承包下来,种黄豆,种油菜,种麦子。当然,还有种西瓜,有些还种了白杨树。这白杨按理讲是不能种在耕地上的,根都留在土里,以后没法种庄稼。
“种庄稼?”地的主人们说,“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
租给种白杨树的,比给种庄稼的租金高。
六六把赚来的钱都拿去承包了几块地,种西瓜。可是吧,他这“机灵劲”一直没改。卖西瓜就好好的卖,做生意应该童叟无欺。西瓜的好坏,自然是瞒不过收购商,于是他就在秤上做了手脚,加个磁铁啥的,不敢弄多,弄个九点六、九点七两秤(九点七两称出一斤),一般不会被发现。
一般不会被发现,但人家是成吨买,老这么干,那些收购商也不是傻子。在行情好的时候,他们也懒得计较。行情差的时候,产量又大,供大于求,这话语权就到收购商那里去了。
没人去收购六六的西瓜,这好日子马上就到了头。成片的西瓜烂在地里,六六气得拿脑袋往墙上撞,直骂那些收购商有奶就是娘,一点不念旧情。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意场上,哪有什么旧情呢。
如果李家老大是头瘦死的骆驼,那六六只能算一只断了草的山羊。用不了几天就干瘪了。
一夜到了解放前,六六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好歹学了半年的木匠,于是跟着耀祖一起,去工地做些木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