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想从工作中获取什么
你工作为的是
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
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从工作里爱了生命,
就是贯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纪伯伦《论工作》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当我们每每谈起工作,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天天体验工作,我们在体验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觉得疲惫不堪,而有的人每天工作18个小时依然神采奕奕?真的只是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吗?
对于职场中的你和我来说,工作占去了我们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清醒时间,然而我们真的思考过自己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吗?我们是工作的主人,还是工作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是在为工作服务,把自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为我们服务,我们通过工作的方式践行自己的生命意义?
1.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我们想从中获得什么
可能你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不管是谁为谁服务,结果不都是我们要花时间去工作吗?我想告诉你的是,确实是不同的。因为关系中的角色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也直接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如果工作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就是被动的一方,任由工作摆布和利用,工作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消耗,我们用一种消耗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可怜的劳动报酬。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的生命无法在工作中绽放,同时也缺乏创造力和活力。而如果我们是工作的主人,那么我们就是主动的一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如何通过工作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作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工作类型或者选择完成同一项工作的不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我们想从中获得什么。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负责任的主动选择状态,即便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创造力十足。
说到这里,把我们的话题引向一个提问:如果有机会选择,我们想通过工作实现什么目的?
2.“工作动力循环系统”模型
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通过工作换得金钱以保障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某种社会身份和地位带来的受尊重感,成为某种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以获得归属感,体现自己活着的社会价值。只有非常少的人是借由工作践行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如此。
怎样才能实现以上这些目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发了一个“工作动力循环系统”模型。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是探索“借由工作,我如何实现我的目的”,分为“如何实现我与我的关系”和“如何实现我与世界的关系”两个维度,其中,横轴是“与我的关系”,左边是“与内在之我的关系”,即“借助工作,我想践行什么生命意义?”右边是“与外在之我的关系”,即“借助工作,我想获得多少金钱?”纵轴是“如何实现与世界的关系”,我把组织(工作单位)看作一个链接我与世界的载体,我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我与“组织内”和“组织外”的关系,所以,纵轴的上端是“我与组织外的关系”,即“借助工作,我想实现什么社会价值?”纵轴的下端是“我与组织内的关系”,即“借助工作,我想拥有怎样的社会关系和身份?”
这个二维图清晰地展示了借助工作,我们可以实现的四种目的,具体如下。
(1)定义自我(Be)。你对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否有清晰的认知?你想如何借助工作这个通道/载体来践行自己的生命意义?就像一家公司在成立之初,会先定下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也一样。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对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是否考虑清楚?
(2)自我实现(Do)。你想采用怎样的工作方式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你期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样的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最认可的一种利他的价值实现方式。比如,我自己选择的价值实现方式就是呈现真相和本质,为客户提供数据洞察,所以就选择进入数据洞察驱动的咨询行业,并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3)金钱收益(Have)。你想借助工作获得多少金钱收益?为此你愿意做出怎样的承诺与付出?工资、福利、股票等有形酬劳是大家对于工作目的最直接的认知,也是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活安全感的最直接动力。金钱酬劳的背后是承诺和责任。
(4)资源收益(Have)。你期待在一个组织中拥有怎样的资源?为此,你愿意做出怎样的承诺与付出?这些资源包括你在公司内的职位身份、你与组织领导或者同部门/跨部门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家对你的评价和支持度,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你在组织中的关系收益,也决定着你的归属感能否得到满足。
同时,这个二维图两两之间形成了4个象限:价值区、绩效区、团队区、归属区。其中,绩效区和团队区是我们最容易看见的部分,属于显性区域,而价值区和归属区是不容易被看到的部分,属于隐性区域。在谈及工作时,我们常常着眼于谈论绩效高低和团队合作这两个显性区域,而其实这只是行为层面的表象,真正的动力系统产生于价值区和归属区这两个隐性区域,也就是说,底层的工作动力和在团队所获得的资源支持力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人工作产出质量高低和工作体验好坏的源动层。正应了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越是无形的东西越起着主导、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
3.启动工作动力循环系统的3种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定义自我(Be)、自我实现(Do)、金钱收益(Have)、资源收益(Have)这4个目的的启动顺序会大大影响到我们目的的实现质量。只要我们正确地启动这个循环系统,实现这些目的就不是难事,但如果启动方式有偏差,那么实现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我们把启动这个工作动力循环系统的方式可以归为以下3种类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方式一:Do-Have-Be模式。我只有不断做了什么(Do),才可能拥有什么结果(Have),然后我才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什么人(Be)。例如,画面1:“我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可能拥有很多钱,等我有钱了我就去做一个公益慈善家,救助那些贫苦的人。可是一想到我每天投入这么多精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就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没意思,所以我也没办法把工作做好得到晋升,而因为我的工作做得不好,没办法挣到很多钱,所以我做公益慈善的梦想也根本不可能实现。”“Do-Have-Be模式”驱动下的典型情况就是“我做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很累”。
方式二:Have-Be-Do模式。当我拥有某些条件(Have),我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存在(Be),这样我才能做一些什么事情(Do)。例如,画面2:“当我拥有了很多钱,我就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然后我就可以去做很多公益慈善,救助那些贫苦的人。可是我现在还没有拥有足够的钱,所以我的这个理想没办法实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Have-Be-Do模式”驱动下的典型情况就是“躺平不是我的错,是因为我没办法”。
方式三:Be-Do-Have模式。从愿景出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Be),因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Be),所以基于我的愿景和价值观,我会选择做出这样的行为(Do),因此我会获得所有随之而来的结果(Have)。例如,画面3:“因为我是一个有公益理想的人,我希望可以救助更多的贫苦人,所以我会选择加入一家支持公益事业的组织,当我将全部热情投入工作时,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获得了晋升,然后我动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取得了更大的成果,荣誉、影响力等随之而来,然而这些外在的荣誉对我并不意味着什么,我如从前一样每天都在充满激情地践行自己的理想,每一刻都过得很有意义,无比丰盈。”“Be-Do-Have模式”驱动下的典型情况就是“活在当下,我经由工作,正在活出自己,我每一刻都丰盈”。
看完这3种不同的启动方式,你有什么感受?这3种方式中只有“Be-Do-Have模式”是启动工作动力循环系统的最佳方式,也是获得职场幸福感与成就感的阻力最小之路。“Be-Do-Have模式”完美呼应了纪伯伦的那句话:“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贯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4.以别人的愿景使命为“引子”,唤醒自己沉睡的内心
可能你会说,“Be-Do-Have模式”固然是好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幸运,我现在还不清楚我的愿景和使命是什么,所以我现在的工作自然也不可能是被自己的愿景召唤来的工作,可是我又不愿像“Do-Have-Be模式”和“Have-Be-Do模式”那样活着,我该怎么办?别着急,有办法。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愿景和使命,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所以你不必焦虑,此刻你可以读到这篇文字,并且心里泛起了想寻找关于自己愿景和使命的想法,恭喜你,你已经超越很多人了),你可以先借用别人的愿景和使命作为“引子”,来唤醒自己沉睡的内心,而等自己有了清晰的愿景和使命时,再把它替换掉。但是问题是如何借呢?当下即智慧,你可以借你所在的公司创始人的愿景和使命来用一用,仔细咀嚼一下你所在公司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可能你从未对公司墙上贴的企业文化内容有过这样微妙、不同的感受),把它借来植入自己的内心,用一个内在全新的自己重新体验工作,我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你的腰板会更直,呼吸会更顺畅,眼睛会更有神,整个人会更有神采,内在会更自信,脚踏大地会更有存在感。当你有这样的内在变化发生时,你的外在世界一定会发生变化,工作自然也会变得轻松而富有创造力,你的同事和老板也会更加喜欢和你合作,伴随着大家对你的支持和信任,你的工作成果也必定会越来越丰硕。如此这般,晋升之路还会远吗?
教练三问
1 过往你对工作有哪些深切的体会?
2 了解“工作动力循环系统”模型和3种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你有什么新的启发?
3 如果有机会选择,你现在想如何启动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