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经济学的演进与研究趋势
(一)西方城市经济学的演进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更确切地说,城市经济学是在探讨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来的住房短缺、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城市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使人们更多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上述城市问题。正是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的探讨和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的努力,促成了西方城市经济学的产生。
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Wilbur Thompson)编写的城市经济学专著《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诞生以后,发展非常迅速。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纷纷成立城市经济研究机构,出版学术刊物,发表专著,并在高等院校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许多分支学科,如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也开始涉及城市经济学的内容。1968年,美国高等院校中已有53个系可以培养和授予城市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版了大量城市经济学方面的教科书、专著和论文集。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学者有英国的K.J.巴顿(Button)、日本的山田浩之,以及美国的沃纳·郝希(Werner Z.Hirsch),等等。与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相适应,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也日益活跃起来。1971年,比较城市经济学委员会成立。1972年,该委员会在德国和加拿大先后组织了两次学术会议,并出版了论文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协会提出“经济学分类表”,将一些新兴学科(福利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并列为美国第10大类经济学科,在“城市经济学”下面分列3个子学科,即“城市经济与公共政策”“城市住宅建设经济学”“城市运输经济学”。联合国以及许多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研究计划。在发达国家,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
(二)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在西方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进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济学家马洪等的努力下,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注册备案,城市经济学正式被列入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刘维新,2008)。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成立城市经济室。1986年5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成立。之后,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四川、黑龙江、山西、江苏、湖南先后成立了城市经济学会,或者在省市社会科学院下设立城市经济所(室)。其他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城市经济学会或研究所。
一些大学还成立了相关院系或专业。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跃庆教授在全国最早创设城市经济管理专业(1984年)和城市经济系(1985年),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原辽宁财经学院)等相继设立了相关系所或专业,陆续为本科生开设城市经济学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城市经济学与城市管理学课程,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或选修课,很多学者也开始进行城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198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室联合招收城市经济研究生。1990年以后,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院校相继获得城市经济学专业的学术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将城市经济学科和其他相近学科合并调整为区域经济学科。2010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将城市经济学学科独立出来,与区域经济学并列,招收城市经济学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三)城市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趋势
目前,全球处于城市化、区域一体化、数字化和国家、区域、城市竞相发展的时代,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城市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出现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研究将会加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既有学科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应是我国城市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必须完成的研究课题。我国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将会在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的基础上,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注意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规范应用,积极创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城市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增强实践的可操作性。此外,融会多学科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也是未来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的一个趋势。
第二,研究内容更趋时代化和实践性,导向功能更为突出。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挫折,与其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兴起和发展初期学术界开展的有关研究内容脱离实践有一定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需要更贴近时代和实践。因此,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不会沿袭西方的套路、遵循西方的思维、为西方城市的现实问题开出药方,而会在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直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颁布以来的中国式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实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协调发展和城市创新发展,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发展战略中涉及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空间结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城市创新发展、城市与区域的协同发展以及城市更新等实践问题,加强对城市营商环境、城市住房与交通治理、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政策的解读以及对经济效应的评估与分析,推动我国城市相关政策进一步科学化和高效化,为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研究方式、手段和方法将有大的变革。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手段与方法已经出现变革的端倪,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城市经济学跨地域的合作研究,离不开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也离不开计算机的高级应用。以西方的ChatGPT、Chatsonic、Claude、Bard以及我国的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华为盘古、腾讯混元、讯飞星火、网易玉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将会带来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调整,甚至引发计算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②基于微观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普遍。除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外,越来越多元化的微观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如夜晚灯光、土地利用、气候与环境治理监测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等)、GPS数据(如谷歌和百度的地图、街景、滴滴等网约车公司提供的交通出行大数据、通信公司提供的手机使用数据)等城市大数据,使得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状态及其演变的相关研究更及时、精准和全面,极大地提高了微观大数据在城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摒弃单一的专门化研究,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必然。作为交叉学科的城市经济学,得益于其他学科,如计量经济学、数字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城市复杂科学等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例如,微观计量经济学为城市公共政策和项目效果评估提供了实证研究方法,城市复杂科学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模拟仿真工具和方法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将会进一步走向学科渗透与综合化。④比较研究将成为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注重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城市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将成为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