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概括了马克思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理论,肯定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历史地位。对马克思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分工理论如马歇尔、杨小凯等经济学者的分工理论发表了评论,证明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在坚持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某些内容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如社会分工的调节机制不仅有市场,还有政府;不仅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还出现了第四次社会大分工,即服务业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分离出来。
本章根据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马克思没有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如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替代机制是生产效率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网络分工是以契约形式形成的社会分工,但它既不同于社会分工也不同于企业分工,它的调节机制是生产效率的变化。
[1]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4]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9.
[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6-337.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374.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419.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379.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1.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375.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403.
[1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1.
[1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9.
[1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3.
[18]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9-320.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0.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2.
[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9.
[2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2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38.
[2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27.
[2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83-189.
[2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84-185.
[2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1.
[2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3-394.
[29]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2.
[30]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5.
[3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2.
[32]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12).
[33]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回溯[J].唯实,2012(4).
[34]王磊.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35]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12).韩庆祥在论文中提出了五种观点,笔者把相近的第四种和第五种观点进行了合并。
[36]秦庆武.生产力运动形式的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J].求是学刊,1981(2).
[37]董田春.分工协作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J].求是学刊,1982(5).
[38]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12).
[39]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J].哲学研究,1981(5).
[40]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武汉大学,2010:60-62.
[41]杨阳.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的再认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3).
[4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83-189.
[43]杨向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笔记[J].文史哲,1956(12).
[44]杨阳.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的再认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3).
[45]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12).
[46]秦庆武.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J].哲学研究,1985(6).
[47]郝振省.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与秦庆武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5(10).
[48]林剑.也论旧式分工及旧式分工的消灭——兼与秦庆武、郝振省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6(8).
[49]陈俊宏.关于新技术革命和职业分工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1986(8).
[5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5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9.
[52]蒋颖贤.世界古代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33.
[53]杨群章.世界古代史:上古部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7.
[54]刘超文.简明中国古代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8-9.
[55]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简明世界史:古代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
[56]文雄达.世界古代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5.
[57]凌谟介.新编世界古代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6.
[58]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新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5.
[59]杨群章.世界古代史:上古部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6.
[60]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2-129,146.
[6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67-268.
[6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0,284.
[6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13-314.
[64]YOUNG A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Economic Journal,1928(38):527-542.
[6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4,22.
[66]杨小凯.经济学[M].张定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5-36.
[67]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6-30.
[68]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0-34.
[69]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5-48.
[70]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1-33.
[71]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28.
[72]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6.
[73]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39-447.
[74]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7-361.
[75]郭沫若.战国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65.
[7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7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1.
[78]施蒂格勒.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M]//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潘振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2.
[79]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11):386-405.
[80]RICHARDSON G 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The Economic Journal,1972,82(327):88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