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中国双碳政策进展
1992年,中国成为最早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缔约方之一。之后,中国不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利。2002年,中国政府核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07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共同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性政策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制度、政策更加系统化。2015年6月,中国向UNFCCC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CO2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在2015年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国在自主贡献、资金筹措、技术支持、透明度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最大利益。2016年,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并积极推动落实。到2019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树立了信守承诺的大国形象。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中国的风能、光伏和电动车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让人类看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未来已来”,从根本上提振了全球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阐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同时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这一庄严承诺,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特别是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6月,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新时期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依据各领域、区域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的不同,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并进一步健全保障措施,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
截至2022年底,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详见附录1),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能。
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N: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中,明确了降碳路径与保障措施以及配套措施,此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以及31个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已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