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言易也。
精译
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路以攻打虢国。
宫之奇规劝虞公说:“虢国是咱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我们不能助长晋国的贪心,也不能对敌人疏忽大意。我们借给晋国一次路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俗话说:‘脸颊与牙床互相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寒冷’,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这种情形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它怎么会伤害我们呢?”宫之奇回答说:“当年的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又都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对王室是有功劳的。因功受封的典策,至今还藏在盟府里。现在晋国既然连虢国都想灭掉,又怎么会爱惜虞国呢?再说,它对虞国还能比对桓、庄的后代更亲近吗?会爱惜他们吗?桓、庄的后代有什么罪?晋献公把他们都杀了。这还不是因为他们对晋侯构成了威胁吗?亲族之间由于权势的威胁,尚且加以杀戮,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虎溪三笑图
虞公说:“我进行祭祀之时祭品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是不随便亲近某人的,而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不分亲疏,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的祭品并没有改变,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鬼神才会享用。’如此看来,国君没有德行,百姓就不服从,神灵也不享用他的祭品。神灵所依据的就在于人的德行了。如果晋国灭掉了虞国,而崇尚德行并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来不及进行岁终祭祀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就可以灭掉虞国,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国灭掉虢国,虢公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驻扎在虞国,突然乘机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赏析
晋献公年间,晋国势力逐渐强大,献公的扩张野心也随之膨胀。僖公五年(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没有防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深刻地分析了晋、虞、虢三国的关系,并回顾历史,引经据典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当时国家之间、宗族内部在根本上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存亡的关键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否则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远山图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极具说服力。最后用几十字交代结局。并对所谓“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做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