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金融脱虚向实,让企业别为钱发愁

完美的金融环境是,有订单就接,有需求就满足,有商机就别放过,有好点子就去尽力尝试,有好想法就去尽力探索。

如果有订单、有业务、有前景,却很难获得资金支持,那么实体企业就会“迈不开腿、走不动步”。换言之,如果企业家和创业者经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终于找到一片蓝海,却整日为钱所困、为钱而愁,那就只能望“海”兴叹了。

站在银行的角度,如果对实体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方案,银行是万万不敢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就向企业提供资金的。银行的侧重点可不是“该不该贷”,而是“能不能贷”。

站在投资公司的角度,如果创业的成功率太低,投资失败的风险太大,那么再好的项目也要再三掂量。

站在政府的角度,若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一半,往往说明整个社会资金效率比较低,存在大量资金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的情况。也就是说,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足。

以上种种,综合反映的是社会的财资力状况。

1. 提升财资力,先要分清四类资金

厘清财资力结构需从企业需求的资金分类开始,并相应地梳理供给端的资金投放状况和环境。企业需求的资金分为股权资金、项目资金、流动资金和过桥资金这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资金的获取条件、使用期限、来源、使用成本、获取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如表1-1所示。

表1-1 企业需求的资金

上述四类资金对应的社会供给是否均衡通畅,会影响金融的底层环境。例如,流动资金的供给事关企业存亡,如果严重不足,企业会产生强烈的动机,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不计成本地获取,包括使用项目资金和过桥资金来弥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很可能导致出现其他风险。

由于这四类资金的获取条件、使用期限、使用成本和偿还方式不同,所以在管理上应该存在四条不同的供给、运行和使用的路径,若混在一起就容易产生问题。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将这四条路径混在一起,一旦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短贷长投”,甚至会直接导致现金流断裂。

四类资金在不同的行业中,具体的表现形式会略有差异,但本质不变。下面以制造企业为例,对这四类资金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比较。

(1)股权资金对应的是企业的成长与未来

股权资金对应企业的成长性需求,企业筹措股权资金的能力(也称企业资本经营能力),对应的是企业在商业策划、目标制定、执行及运作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得以不断创新、成长的重要能力。融资成本最高的是股权资金,而最具财富效应的也是股权资金。企业按比例牺牲未来永久性的收益权换取发展空间,从融资成本来看,筹措股权资金的成本相比于其他任何融资方式都要高很多。

另外,筹措股权资金意味着分享未来的收益,引入战略投资和更多资源,可以使股东们一条心地尽力发展企业,“以时间换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股东们也能按企业成长的预期价值来衡量投入的资金,以达到财富倍增的效果。

(2)项目资金对应的是扩充产能

制造企业筹措项目资金,目的是解决在成长过程中,产能不足的问题或满足产能升级的需求,通过扩大产能、提高生产水平,弥补生产的不足和缺陷,从而用更强的业务承接能力支撑需要扩展的业务规模。

制造企业筹措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需要基于项目达产后的收益情况进行评估。如“金融租赁”一般是将设备产权转移给金融机构,按期支付租赁费(偿还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往往会根据设备的折旧期限、投产后的收益状况和收益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由于项目有明确的产出(固定资产),可使用项目产出的产权进行质押,用达产后的产出收益作为偿还资金的来源。清偿后,资产的所有权归企业所有。企业可以单独使用某个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和融资,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选择项目融资或选择股权融资,两种方式可能类似,但结果和付出的代价是完全不同的,股权融资的成本会高很多。

(3)流动资金只为解决企业的经营问题

企业的流动资金分为业务性流动资金和经营性流动资金两类。企业为承接订单采购生产原料、备料、零部件,则对业务性流动资金有需求;支付工资、水电费、税费、设备维修费、差旅费等其他费用,则对经营性流动资金有需求。

①将业务性流动资金与经营性流动资金分开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安全保障措施。

企业需要有两套独立的流动资金,一套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转,另一套保障经营性的开支。企业业务正常运转产出的利润则用于经营性的开支。

如果业务性流动资金产出的利润,长期不能覆盖日常的经营性开支,就如同寅吃卯粮,企业很快就会产生严重的经营问题,进入恶性循环。

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提供业务性流动资金和提供经营性流动资金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金融机构需要防止企业将业务性流动资金挪作经营性用途。

②业务性流动资金是企业“捕鱼的网”。

企业筹措业务性流动资金的需求往往是十分急迫的,企业在进行能否承接某一笔订单的决策时,对资金方案的可行性和资金到位的及时性要求都非常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实就是如何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业务性流动资金。

(4)过桥资金是应急所需

一般过桥资金需求的产生是比较突然的,而且资金需求急迫,所以企业对资金成本极不敏感。过桥资金解决的是资金衔接的问题,比如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解决续贷期间的短期资金缺口,或者是用作短期的投标保证金,解决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之间存在的超短期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等等。企业一般需要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才能借贷过桥资金,企业也可以选择民间借贷等。

2. 企业四类资金一旦内部产生错配,风险就会产生

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分类管理好、筹措好、运用好这四类资金,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水平。另外,在这四类资金中,相对而言,股权资金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资金;流动资金和其他类型的资金(如案例1-1所示),如果在企业内部被交叉使用了,或者用途被改变了,很可能会出现还款方式和期限不一致,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带来经营风险。

案例1-1 资金没有分类管理,造成现金流断裂,企业破产

2010年笔者在一家大型商用车生产企业调研。交谈间了解到,这家企业排名前十的经销商数年间居然都纷纷倒闭了,其中最大的一家资产甚至已过百亿元。企业派专班去调查原因,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些企业发展得过快了。

原来,那些年商用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由于购买对象非常分散,大经销商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厂家被迫采取赊销模式,大经销商只需要支付30%的货款就能先提车,一个月后再付余款。而经销商基本先向客户收全款后交车,于是这些经销商手里囤积了大量的现金,并逐步购置了一些固定资产。

很多银行看这些经销商的资金比较充裕,也有固定资产,从而非常愿意给他们提供贷款。即使经销商不想贷,银行也会想办法鼓励他们贷。这样一来,经销商可周转的资金就更多了,于是经销商就开始考虑各种投资。当时比较热门的是房地产和水电站,于是很多资金投向了这两种利润较高的投资标的。房地产的资金占用周期大约是5年,而水电站的资金占用周期在10~15年,投入的资金一时半会儿是拿不回来的,而且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

但是银行贷款基本是一年期的,业务上的现金流是以月为单位投入的。经销商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和水电站项目后,在项目没有正式交付之前无法变现、回款,而投入的钱也变成了钢筋水泥等,甚至还要不断地投入。最终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引发了经销商现金流断裂,造成企业破产。

这个案例体现了项目资金和流动资金一旦发生大面积错配,就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企业破产的原因可能有千万个,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现金流断裂。

3. 流动资金的供给矛盾十分突出

四类资金的供给结构中,股权资金、项目资金和过桥资金的供给相对充足一些,在实体产业中,流动资金的供给存在严重不足。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核心是增加流动资金的供给。

(1)股权资金方面

近年来国家努力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增设了北交所,积极推动基金行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各种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等发展。在股权投资领域有众多国家资本,其通过孵化器、股权投资、混改和并购重组等各种形式,提供股权类的金融支持。企业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型、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大的成长空间,具备先进性和成长性,获得股权资金就会相对容易。

(2)项目资金方面

当下项目资金供给体系非常健全,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在项目融资领域都非常成熟,另外还有融资租赁、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PC+F(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融资)、发展基金等各种形式的金融供给模式。

项目越优质越不愁钱,圈内人士常说“市场上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由此可见,项目资金的投融资环境相当成熟。

(3)过桥资金方面

国内几乎所有城市均成立了转贷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提供多种形式的过桥资金支持,包括投标保函等各种过桥类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企业对过桥资金的需求。

(4)流动资金方面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指的是业务性流动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这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供给与资源配置的短板。而且,业务性流动资金的供给问题,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问题,制造业中的大量上市公司也存在此类问题。

由于流动资金的供给不足,很多企业选择上市获取资金,这也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最终放开上市公司股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范围限制的内在原因之一。事实上,使用股权融资来解决流动资金的供给问题,是成本较高的一种方式,并不划算。

小结

流动资金不足是众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产品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甚至上市公司面临的困境。这些企业即使获得了股权资金和项目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帮扶,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依然存在承接订单能力弱的问题。流动资金规模成为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变革和升级,建立有活力、有成长性的产业群,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金融创新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