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眼
从事纺织的人讨厌线头,从事漂染的人讨厌色差,从事造纸的人讨厌洞眼。特别是生活用纸,纸页非常薄,低克重产品单张厚度小于90微米,每平方米克重低的仅13克左右(新闻报纸的平方克重是51克左右)。
2011年3月,我轮调到集团公司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其2号抄纸机是世界一流供应商美卓公司生产的设备。接手不久后,在一次生产调度会上,我们为订单的安排发愁。由于低克重产品较多,因2号机出现不规则的洞眼,持续一年多了没办法安排生产低克重订单,高克重订单也只能安排3层以上的产品,2层产品还担心被投诉。原来,这条生产线投产5年了,近年来,谁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洞眼,大家寻找了很多次网毯表面、烘缸表面是否有缺陷,甚至也检查了压辊,尽管洞眼出现的情形并不符合这些设备的周长,且横向也不固定,无规律可循。无奈之下,生产经理只能安排生产3层高克重的产品,勉强维持生产。设备带“病”运行很久了,“病”在哪儿无人知道。
我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将问题界定在网部到烘缸部,这段生产线上包括流浆箱、聚酯网、毛毯、真空辊、真空箱和高压喷淋管、烘缸表面化学品喷涂系统、烘缸辅助设备接水盘与挡水板若干、导辊10余支。毛毯使用的周期为70~90天。我们积累了3个月的数据,跨过了一床毛毯的使用全周期,所有的数据说明:洞眼与毛毯周期没有关联,与网的使用周期也没有关联。既然没有关联,通过其他3台机横向比较,我们判断与网毯质量也没有关联。仅与克重有关联,克重越低,洞眼越容易穿透,而且越大。问题出在哪里呢?大家的思考与跟踪似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又是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2号机前,车间生产经理也早早地来到现场。我拿一支强光手电,到烘缸与压辊结合部查看。因为我在思考,按照检测的结果,洞眼与喷水管、网、毯、流浆箱、压辊、烘缸都没有关系,而且洞眼又是来自纸页与烘面结合这一侧,那问题应该产生于压辊与烘缸结合部。再强的光也看不清结合部发生了什么,雾气非常大,我越靠近,眼睛越无法睁开。不一会儿,我浑身就湿透了。回到DCS(分散控制系统)控制室,我与该机台生产经理讨论,问他:“有没有注意压辊与烘缸结合部早期的情形,前几年与近两年有什么变化?”他说:“通常,只要能出纸,谁会注意这个,我还真没有什么概念。”我又起身到1号机与3号机同样的部位去查看,其情形没有明显的差异。
我将设备技术部经理喊到2号机,告诉他:“我们过去通过疏通除尘风管解决了复卷卷边问题,受此启发,你今天帮我检查一下2号机除湿风管对2号机洞眼有没有帮助。”
设备技术部经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伙,他不怕吃苦,做事细致扎实。他穿上雨衣,对除湿风管、风门和风机进行全面检查。除湿风机在正常运转,除湿风管出口风量较小,平常无人关注,无法判断是否异常。停下风机,对风管与风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压辊与烘缸结合部除湿风门闸板脱落了卡在风管之中,插销断损。他判断说:“这支风管丧失了90%的排湿量。”我再联想自己满身湿透的衣服,就猜想:由于湿度大,湿气未排出,涂层挡板会积留水珠,由于风巢无规律、水珠滑落无规律,这样的水珠被风飘送到纸页上滚动,就形成无规则、无规律的洞眼。我突然恍然大悟,第二天安排停机,修复风门,并将涂层挡板向卷取部侧移15厘米。此后,洞眼彻底消失了。
我事后分析,其他纸机气流也很大,但挡板离压辊较远,而2号机是首台配置靴压的新型造纸机,安装时没有留足空间,挡板距压辊较近。当除湿系统正常工作时,挡板并不会累积水珠,当除湿系统没人关注、没人保养,逐步失效时,挡板累积水的水珠会时不时飘到纸页上,洞眼就形成了。我从事造纸几十年,还从未碰到类似问题,这让我开始重视对纸机设计的全面理解,重视纸机辅助系统。
由于产线辅助系统被忽视,除湿设备缺少必要的保养,我们吃尽了苦头,不知道是被谁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