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初次学习教材
学生学习落后成绩差的根源之一就是刚开始学习教材时学得不够好。我所说的对教材的初次学习指的是什么?这个术语恰当吗?在我看来是恰当的。毕竟,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教材的学习也要持续很长时间,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而初次学习是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程中都会和简便的乘法公式打交道。经验使人确信,学生在学习教材的第一节课中,对公式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对后续很多问题产生影响:首先,是不是能够经常把它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换句话说,这对以后学习新概念、新真理也会产生影响。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歧义、模糊,肤浅的表述越少,学生感到落后的压力就越小,他对新材料进行初次学习的准备就越充分,教室中的脑力劳动就越有效。第一次学习该材料的课程应该是特别的一课,这就是说,这堂课需要讲得特别明确,学生在这节课上独立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非常重要。
教师应力求在第一次教授教材时,就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初次学习教材时,看到“困难”学生的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些思考理解缓慢的人,需要相对更多的实例和时间来理解教材的实质(提供给他们思考的实例也不是给一般学生的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力求在第一节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这样的课上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部分,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理解实例,进而理解概括性的真理(这里所指的是自然学科课程以及语法课程)。
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就运用知识。在这里应该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应该走近他们每一个人,发现他们的难点,给他布置只为他准备的作业。有时在课上就要弄清楚,必须给哪个学生布置单独的家庭作业。
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会在课上布置给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他在课堂上首次学习材料时有规律和有次序到何种程度。他不能仅仅认同黑板上照抄的板书,必须促使他独立思考,并耐心而有分寸地鼓励他在每堂课上的脑力劳动取得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在教语法时,我总是努力让学生在初次学习教材的那节课上,以及那堂课之后,在书面练习上不出错。
可能这听起来有些不合逻辑,但这是真理:如果一个学生在课上不出错,他就能把语法掌握住了。如果在课上不出错,那么在家庭作业中也不会有错误(或者错误很少)。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上课时就已经在书面上出现了错误。教师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把“努力不出错”当成目标。
那么我们怎样做到在实际中不出现书写错误,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呢?这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有可能是学生阅读的流利度。为了书写规范而不出错,学生应该会流利地阅读。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课程的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准备语法课程时,我尽量预先估计学生在哪里,在哪个词上可能出错,具体是谁会犯这种错误。
对任何“有疑问的”词,都事先解释清楚。我建议: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对事实、现象、规律一知半解,不要让他在第一次学习语法规则时就犯错,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便解错例题,答错习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