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替身开始,重生光耀大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9章 讲学

周巡年沉默片刻,突然开怀大笑道:“好一个百姓生计!”

“玄竹兄,你说得没错,我等读书人,自当为了百姓生计而读书。”

“今听玄竹兄一言,再想想吾师所教诲的经世之道,方才醍醐灌顶。”

“玄竹兄,你又给我上了一课啊!”

沈立筠大笑道:“那便让我等为了百姓能吃饱肚子而努力吧!”

“吃饱肚子?”周巡年一愣,随即便哑然失笑道:“对!吃饱肚子!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肚子!”

……

睢阳书院虽名震北地,但坐落之处不过是在宋州南湖畔,风景怡人,却人烟稀少,来往皆是前来求学的士子罢了。

宋朝初立,国库尚为空虚,但天下士子何其多也?朝廷有心办官学,但根本无力去置办。

如此一来,朝廷便把如此重任交给了天下各地有名的大书院。

睢阳书院作为河南最大最有名的书院,自然是少不了的。

因而睢阳书院虽地处偏僻,却是得到了朝廷不少的支持,光是朝廷赐的地便占了南湖畔一大半,更何况如今还有朝廷的赐书,声望更加浩大。

沈立筠三人将马拴在书院外的湖畔,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条护城河似的小河,河上驾着一座石桥。

听周巡年介绍说,这座桥唤为“状元桥”,取个寓意好罢了。

走过状元桥,便才是睢阳书院的大门。

只见大门之上,挂着一面大匾,这也是朝廷赐下的,匾上大书“睢阳书院”四字。

明伦堂。

夫子戚同文盘腿坐于明堂之上,到了今年,他已经六十余岁了,花白的胡须和眉毛几乎包裹了他的整张脸。

在明堂之下,整整齐齐坐着数十名学子。

周巡年一见这一幕,便知道他们迟到了,他眼神示意沈立筠二人,悄悄的进来,说话的不要。

沈立筠也是经历过大学上课迟到,下课早退的人,哪里还能不熟悉这样的流程?

三人悄悄移至角落,正欲在这个不显眼的地方坐下,却听堂上传来戚同文略带厚重地声音:

“伯贤,偏何姗姗其来迟?”

周巡年见戚同文还是发现了他们,倒也没有扭扭捏捏,挺直了身子,躬身拱手道:“弟子失礼,路上耽搁了些,险些误了夫子讲学,学生实乃惭愧至极。”

戚同文睁开虽小却带着精光的眼睛,开口道:“既事出有因,何来惭愧?伯贤能诚实吐露,为师便已心满意足,坐下吧……唔,身旁二位是?”

沈立筠与沈令月见cue到了自己,也赶忙起身,拱手道:“学生沈立筠,拜见夫子。”

“小女沈令月,拜见夫子。”

“哦?”戚同文微微一诧,眼前的这二人倒没什么,只是名前的那个“沈”字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二位可是士理的子孙?”

“士理”是沈家家主沈德之的表字,在沈立筠与沈令月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听人叫过沈德之的表字。

当然了,也没人敢这么叫。

戚同文的年纪比沈德之要大,又是宋州乃是河南道的大儒,他喊一声沈德之的表字,就连沈德之都不能说什么。

沈立筠拱手道:“正是。”

戚同文“嗯”了一声,点头说道:“当年初见士理之时,他还是个号称要以武打天下的年轻人,这“士理”二字,还是吾给他取的,一别数年过,没想到他的孙儿孙女都已经这么大了……”

就在戚同文感叹的时候,堂下的一众弟子却是一个个大眼儿瞪小眼儿,面面相觑,小声讨论不断。

戚同文虽号召弟子们入世,但他醉心于学问,对外界之事却所知甚少。

但这些学子可就不一样了,年轻人对外界的信息总是接收的要快一些。

戚同文不知沈立筠是何人,他们可是清楚得很。

当今圣上赵匡胤路过应天府,颇为赏识沈家之孙沈立筠,甚至给他亲自取了表字,如今还任命他为宋州知府,如此轰动的大事,沈立筠早就在这些学子之中出了名了。

此时亲眼见到了沈立筠的模样,就算不敢相信的,此时也该相信了。

圣上居然真的让这么一个弱冠之年的人来担任宋州知府?

见堂下讨论的越来越激烈,堂上侍学官一声大喝,喝止住了这些学子的热烈讨论。

戚同文却是呵呵笑道:“何以噤声啊?学问嘛,就是要与同学讨论,与先生讨论,与旁人讨论,与天下人讨论,如此方能吸收百家之所长,精自身之所短。循序而渐进,日积而月累,学问方能有所精进。这也是吾办讲学的目的之所在啊!”

侍学官闻言,面上当即露出羞愧的神色,躬身拱手道:“夫子所言甚是,是学生着了相了。”

经过了这一个小插曲,堂上的诸位学子虽然嘴上不再说什么,但心里却对沈立筠生起了一丝敌意。

坐在戚同文左位的一个中年人起身说道:“当今天下之人皆信奉番来佛门,除此我等读六经之人以外,佛门声势远远超过了我儒学之势,由此发展,对我儒学大为不利。”

“依我之见,儒学不应只是在士子间流传,更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天下百姓皆习六经,如此方能压制佛门的声势。”

周巡年在一旁小声介绍道:“这位乃是淮南大儒——李承宗,在淮南名气大得很,已在睢阳书院讲学多日,诸位同窗对他很是推崇。”

沈立筠微微点头,笑道:“难得这位李先生瞧着才不惑之年,便已如此声名鹊起,学问定是不凡。”

“那当然。”周巡年兴致勃勃的看着起身侃侃而谈的李承宗。

李承宗的一番话得到了堂下诸位学子的一致赞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经历了武宗灭佛等一系列事件后,而后在唐朝彻底达到鼎盛。

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民间信徒不知凡几,世家大族之中,信奉佛教的更是数不胜数。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天下民不聊生的战乱后,百姓更对佛祖这一普度众生的大能产生心里寄托,因而到了宋初之时,民间除了读六经的读书人,百姓们多少都行信奉些佛教。

甚至当今唐国之主李煜,也奉佛教为国教,日日与僧人探讨佛法,好不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