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局势分析
这话听着有些匪夷所思,赵德昭既然被任命为“接伴契丹贺万寿节使”,那在此期间,一切外交接待事宜都应该听他安排才对。
但张修知道她从不无的放矢。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大抵已经了解此时宋辽之间局势的复杂性。
对宋而言,此时国家尚未统一,尤其是南唐,虽然降号称国主,但是其人口财富并不弱于宋。
所以在没有拿下江南富庶之地之前,宋朝并不具备与辽全面开战的实力。
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南唐灭亡,吴越举国投降以后,宋朝才开始对辽战争,只不过因为赵光义的军事能力太差,最后打成了烂仗。
而从辽方角度看,宋正处于国力上升期,赵匡胤矢志开拓,有匡服四海之心,且自后周以来,中央军事力量不断强大,武将乱政的弊病基本已经被消除。
长此以往,必然会因燕云之地的归属问题与辽爆发全面战争。
故而,两国此时虽然名义上处于友好和平状态,但实际上暗地里都在相互捅刀子。
比如宋朝在河东河北一线常年屯驻十余万禁军,向辽国边境渗透的间谍不下数千人。
同时积极与女真、高丽建立联系,以期牵制辽国。
而辽国每年秋季,都会派出大量小股的打草谷骑,自白沟河一线南下到宋方境内烧杀抢掠。
同时辽国与南汉南唐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北汉自不必说,完全是亲儿子的待遇。
以上是现实方面的情况。
而在更重要的国体正统上,两国的矛盾更加激烈。
辽自建国号以后,逐渐摒弃了“青牛白马”的起源神话,自上而下推行“辽乃轩辕后”的一套论调,更兼有唐太宗时赐予的旗鼓仪仗和获得自后晋的传国玉玺,于是按“五德终始”将自己的正统传承解释为“唐、后唐为土德,后晋以金德灭唐,辽以水德灭晋。”
在这个层面,宋反而处于绝对的下风。毕竟后周郭威是黄旗加身篡位自立的,谈不上什么正统传承。
而到了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就更没法圆了。
所以,处理与辽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朝廷最棘手的事务。
除了在往来国书的用词、接待使者的待遇、合班站位的规制上稍有不慎就容易有辱国体,自损国格。
更因为宋朝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为国策,朝中主张对辽全面和解的鸽派官员不在少数,潜在的间谍泄密风险极大。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开封府衙负责辽国使团的在京接伴事宜。
因为只有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有足够的能力、威望和权势,来调配统筹鸿胪寺(宋初鸿胪寺不归礼部管理)、四方馆、武德司、皇城司这些部门通力协作应对此事,不出乱子。
张修想到这,一下就明白了柴朔楹话里隐藏的意思了。
他谨慎开口道:“先生是认为,二皇子一定会把这事办砸,然后找人背锅,对吧?”
“嗯!”
少女闻言惊讶的点了点头,然后“啧”了一声,笑道:“我看你这水平啊,恐怕去东府做个书令史都算屈才了!”
张修苦笑道:“先生,你再这么夸下去,弟子可就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这可不是夸,”
柴朔楹表情认真的盯着他道:“你一个武选小使臣,朝会都没资格参加的人,只凭我一句话就能把这些事猜个八九不离十,说明你天生就是这块料啊。”
张修摸了摸鼻子,把话题扭了回来:“可是,这么重大的事,晋王派系的文官就算不待见二皇子,但敢和官家作对?”
“这个你就不懂了,”
柴朔楹摇了摇头:“只要死抓住规矩不放,文官想让人办不成事同时自己还不留下把柄,简直不要太容易。”
张修闻言了然。
古今中外,官僚群体只要打定主意不做事不担责,那硬抠死规矩,来回踢皮球,几乎是惯例。
“而且,”
少女继续说道:“以二皇子的性格,我估计即使所有部门都配合,他也会捅出不得了的大篓子。”
张修皱紧眉头:“这又怎么说?”
“二皇子在朝中一向不受群臣和官家的待见,如今搞到这么个大差使,可不得好好大展身手?”
柴朔楹嘲讽道:“此次契丹使团的人员规模是往常的一倍多,任谁都看的出来会在汴京有大动作,这种风口浪尖上......对吧?”
唔.....
她的意思恐怕是,二皇子会拿着鸡毛当令箭,搞些事情出来邀功了。
至于什么事,张修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出来。
无非是刺探情报和抓捕间谍。
在此时的宋朝,破获间谍案件这可是不得了的功劳。
寻常百姓告发一个辽国间谍,即可获得一千贯的赏赐,并同时授予官职。
刺探到政治机密,亦是如此。
与中原王朝固定的政治中心不同,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捺钵是随季节变换在草原上到处游荡的。
因此,宋朝想要获得辽方的高层政治情报异常困难。
而辽国使团来朝,对宋方而言,是策反高层人士和获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当然,相对应的,宋朝使团出使辽国也是如此。
张修有些头痛。
他本来以为只要在陪射中战胜契丹选手,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想到会搞的这么复杂。
“那弟子应该怎么做?”
“我的建议是,你什么都不要做。”
少女用手指慢慢的敲着茶几:“不论是契丹使者如何耀武扬威,还是二皇子如何上蹿下跳,你都不要管。置身事外,是最保险的。”
“你要明白,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口,就是它的主人,一旦说出口,就是它的奴隶了。”
张修细细揣摩着她的话。
他觉得,这件事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
二皇子赵德昭那种样貌、脾气和才能,任谁都看得出根本不适合主持这么复杂的外交事务。
赵匡胤执意如此安排,真的只是为了打击赵光义一派的势力吗?
这可不是搞砸了能补救回来的小事。
一个不好,是会导致军事摩擦甚至挑起两国战争的。
“先生,弟子有一些看法,您听听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