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内阁争锋(三)
平心而论,杨嗣昌这个人还是有着很多优点的。
此人不党不群,十分敏锐,敢于承担,颇有一些战略洞察力,策划能力也属一流,在剿灭农民军和避免两面作战方面,都提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观点,跟大多数朝臣唯唯诺诺,避而不应的态度比起来,实在是好得太多了。
至于别人的反对,现在大明的朝臣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皇帝重用一位大臣,就没有人不反对。
崇祯有个直觉,如果这事处理不好,很有可能犯唐德宗当年的错误。他先听信杨炎的谗言,杀了理财能手刘晏,之后又对杨炎产生怀疑,查证后发现杨炎确实有错,态度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将杨炎也给赐死了。
就这样,两个都曾经创造出辉煌功绩的能臣,都稀里糊涂地死了,死于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之手。
崇祯可以肯定,如果换一个稍微脑子不太好使,又非常中二的年轻人来处理当下的事儿,很有可能一怒之下就将杨嗣昌给处死。
因为他确实取死有道——害死卢象升的罪魁是他,加征“练饷”,超强烈度的横征暴敛也是他。
如果死了也算死得其所。
那才叫重蹈覆辙呢!
“皇上,老奴有话要说”王德化知道自己表现的时候到了,果断跳了出来。
崇祯点点头示意他说话。
“杨阁部,卢督臣的事情难道就那么难以弄清楚吗?毕竟巨鹿的那场血战参与之人众多,宣大军1万余部队,突围而出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可都是对当时的情况一清二楚的”
“公公这话何意?本官说了,现在说什么的都有,只是暂时没搞清楚而已,是暂时”
“一日没搞清楚,前线军心就一日不得安宁,还怎么杀敌?杨阁部熟知兵法,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
杨嗣昌大怒:“公公此言,是说老臣在谎报军情吗?”
“是与不是,天下人自有公论。杨阁部何不请了那兵部主事杨廷麟、顺德知府于颍,还有卢督臣标下副将王钦、千总杨国栋都进京论说一番。如果觉得人还不够,可以把巨鹿贾庄一带的老百姓多请一些过来,如此简单的事情,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切的消息。臣实在怀疑本兵大人是否有能力统管兵部。
难道卢督臣以身殉国不是事实?你非要责备他怯懦逗留,弄清楚他的所谓动机,这跟当年的‘莫须有’何其相似?你执意要将脏水泼到他的头上才下定论,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就不怕彻底寒了前线将士们的心吗?”
其他大佬们竟是一个个噤若寒蝉,一个发声的都没有。
可能这些人还在纳闷:这王德化是今天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还是得了皇上的授意?
“公公不要随意混淆视听”杨嗣昌口才也是了得,反驳道,“以身殉国是不假,但他之前统帅重兵逗留不前也是事实,北直隶残破州县数十,他身为督臣就没有责任?至于巨鹿贾庄之战,恐怕更多是避战逃跑被东虏趁势掩杀造成的,这点关宁军的高总监可以佐证,他当时就在几十里外”
崇祯也是大开眼界。
原来明朝的读书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竟也是如此的精彩。
是了,这杨嗣昌在口舌上就没有输过人。
再有高起潜和关宁军的支持,如果没有自己的这个变数,连原身也是支持他的,谁又能翻得了天呢?
记得“逗留观望”“畏敌如虎”之类的评语似乎连原身自己也曾说过吧。
不止,除了这些,还有“侦探不明”“调度无方”等等。
如此对待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前敌统帅,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卢象升在这种刺激下的反应也可想象。
可连他恐怕都想不到,他都以身殉国了,死后还能被泼这么多污水,那没死的话岂不是更加的可怕?
崇祯调转话头,主动问道:“锦衣卫有什么发现吗?”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赶忙屈身,答道:“启奏陛下,关于北直隶战报都已经报了王公公,时下并无新情况”
崇祯点了点头,这就是忠臣,崇祯17年甲申国难时殉国的一个锦衣卫方面的大忠臣,但在实际工作方面其实是一个庸臣,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是谁说的?先把那些忠臣都给用上,天下就安宁了。
其实,所谓的忠臣,在实际做事方面不见得就比那些奸臣、佞臣强多少。
现在两淮盐税有多少钱呢?有没有100万两每年?可是在阉党领袖之一崔呈秀的监督下,每年可以达到250万两。
不过话又说回来,用这样一个人用的就是他的一个忠字。
“高起潜现在在哪里?”
杨嗣昌道:“高总监正在天津收拢溃兵,关宁军的将领和残部大多都已经在天津附近汇聚,准备南下临清,护卫运河重地”
看来高起潜和杨嗣昌是合计好了,要拿卢象升当垫背的,自己是失败了,可一心求死、以身殉国的卢象升也甭想得个好。
崇祯道:“宣大军和关宁军的诸位将领,暂时先行安抚一下,让他们带罪立功,关宁军的余部仍由高总监统领,宣大军呢?”
说到这里,崇祯话语稍微停顿了一下。
杨嗣昌慌忙说道:“可由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过去安抚收拢他们,另调巩固营其余的兵力3000人守卫皇陵”
这巩固营是御马监另外一个系统的兵权,由太监闫思印在保定地区训练成军的。为了这支部队的后勤补给,这群太监在北直隶地区刮地三尺,闹得当地民怨不断,可好歹一支能战的部队给带出来了,总兵力大约两个营6000人左右,其中3000人已经被杨嗣昌划归孙传庭指挥,另外一个营暂时作为机动兵力守卫保定。
有的时候不得不叹服,这太监果然就是好用,也果然有才,连军事都管得有声有色。
只可惜他们掌握的资源还是太过有限,曹化淳在京城把勇卫营整出了12,000人就了不得了,这闫思印等人在保定整出了6000人,也算了不起。
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的有限财力和一股凶残劲。
至于陈新甲,他在宣大任职巡抚时就已经和杨嗣昌有了良好的关系,已经成了杨嗣昌的同伙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没多久他就接了傅宗龙的班,成了新一任兵部尚书。
关键是兵部尚书这个职位,现在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朝臣中几乎没人愿意接。就跟几年之前陕西巡抚的缺一样,大臣们人人视为畏途,也只有孙传庭这样一个二愣子才愿意接受。
既然如此,就让他先接手吧,傅宗龙这个强人还是继续猫在四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