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好大学要有文化底蕴
2007年9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分管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既有了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看世界大学。11年间访问了40多个国家的近170所大学。有经济发达国家,有经济落后国家,有大学有学院,有公立有私立,有巨型有微型,有研究型有文理学院,有综合性有单科性,还有女子学院,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谱系”有了全景的了解,真是百花争艳,各有千秋。
在副校长任期内,三次参加由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组织的“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先后到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培训。当我再次以“学生”身份,近距离接触国外大学管理者时,对什么是好大学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密西根大学两次培训期间,我有幸听取了前任校长杜德施塔特(James J. Duderstadt)、在任校长科尔曼博士以及该校所有层次管理者的报告,覆盖了一所大学的所有管理工作。在此之前虽然看了很多国外大学,但基本上属于走马观花:宏观的认识多,微观的认识少;理论的认识多,实践的认识少;制度的认识多,文化的认识少;“形”的认识多,“神”的认识少。正是由于密西根大学的两次培训,让我对美国大学的管理有了深刻认识。例如:大学的跨学科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的生涯指导、大学校友会与大学捐赠、大学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等。在密西根大学的第二次培训,主题是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此时才知道,世界的200强大学,几乎都有教与学研究中心。正是在此次培训后,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都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这一举措与密西根大学相比,大约晚了40年。
在培训期间,有多次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美国的一流大学校长还是第一次。有中国校长问科尔曼校长:究竟是什么令密西根大学成为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柯尔曼校长回答说:“核心是大学的制度文化。”在我以往的概念里,制度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科尔曼校长的眼里,大学的发展,表面是制度,背后是文化。具体到密西根大学的成功,她认为有四个原因。一是大量的捐赠。如2009—2010年度,整个密西根大学包括医疗系统的预算是52亿美元,而学校获得的捐赠就达59亿美元。为何密西根大学的捐赠成为后起之秀?原来校友会的贡献巨大。密大校友会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不仅时时掌握校友的各种工作动态和收入动态,还帮助新入职的教师接送小孩或找房子。二是通过社会服务,不断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包括来自联邦政府和企业的资助。2009年学校的研究经费支出达10.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联邦政府的资助,还有一些来自私人基金会和企业界。三是众多的学科领域和不断推进的跨学科融合,为密大带来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学术资源,更带动了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四是大量的博士生人数。2007—2008年度,全美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约6.3万个,大约半数(48%)是由60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颁发。密西根大学2007—2008年度有753人获得博士学位。
柯尔曼校长的回答反映了她对美国一流大学形成路径的认识:首先,大学要在考虑办学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第二,优势学科和跨学科融合是一流大学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大量的捐赠和不断增加的研究经费是密西根大学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两个重要原因。从表象上看,密西根大学几乎就是用钱“堆”起来的,但若从大学历史的角度审视,背后实际上还是大学理念在起主导作用。对追求一流大学的人来说,理念显然比制度重要,让理念转化为行动则更为重要。如果忽略了一流大学的生成过程和路径,不能领会一流大学的生成机制,也许我们会走许多弯路。
对美国大学制度文化和内部治理结构的了解,来自校长班学员有机会列席了一次密西根大学董事会。会议之前,董事会讨论的议题已经在网站上公布,有兴趣的师生可以在网上报名,旁听董事会。每次董事会事先拟定的专题讨论完之后,都会留出半个小时给旁听者发言。例如,此次董事会的议题中,有一个是学费涨价。学生代表在会议上义正辞严地表明了学生态度,反对涨价,且明确地告诉校董们,如果下一次讨论学费涨价,一定要通知学生代表参加。如果在没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学费涨价获得通过,学生会将无法“平息”学生意见。
每一位校长班学员在列席了董事会之后,似乎都感受到了心灵上的触动。这唯一的一次列席国外大学的董事会,给人们留下的反思空间实在太多。与其说密西根大学董事会的议程是一个制度设计,不如说是一种制度文化。一个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想必一定经过了长期的、激烈的博弈。如果大学无法实现从制度到文化的过渡,完成制度与文化的一体化,任何制度都会显得苍白。剑桥大学前校长阿什比说:“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培育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过程。过分的浮躁、功利、限制等,都不利于一流大学基因的生长。因此,让大学制度转化为大学文化,刻不容缓。只有形成了制度文化,才能实现人文化成,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在密西根大学,随处可见制度文化的痕迹。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很早就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博物馆致力于研究,有些致力于教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意义重大。全校至少有12个博物馆,而且门类丰富;有19个图书馆和若干分布于校园各处的私人馆藏,有800万册图书、7万多份期刊及250多万册数字化图书。图书馆24小时对学生开放,如果学生读书过了午夜,可以打车回宿舍,打车费由学校买单。密西根大学校园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摆放的艺术品,这种随意却有心的校园文化让学生饱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力。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剑桥大学的Formal Dinner要求参加的所有人必须着正装,学生须穿学袍,学院的院士们坐在尊贵的高台餐桌上,毕业典礼全程使用古拉丁文完成,受礼次序按学院划分,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经过仪式感熏陶的学子,身上自然散发出淑女与绅士的恬淡优雅,大学的“精致”从一树一草一花到学院大门和餐厅的高脚台,乃至用餐仪式、毕业典礼,都体现着无法言说的精美典雅。
就大学文化而言,厦门大学是一个典型案例。从1921年厦大建校那一天起,用钟声规范作息的习惯沿袭至今,钟声是长汀时期厦大人传承文化使命的历史见证,在从容淡定与抱朴守拙中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的石板路,也在默默地诉说着先贤对学子的期许和对大学精神的坚守;每逢学术交流活动常常会邀请一名学生吹笛子,悠扬婉转,愿百年后斯文在兹。厦大的传承与历史如白城外的汪洋经久不息,响遏行云。
一所好大学不可或缺的是百年建筑、百年大树、百岁大师,他们既是大学的物理地标,也是大学的精神符号。但是这些符号和现象到底是不是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否构成大学文化当中所形成的沉淀下来、能够延续下去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能够从器物上反映出来的、用肉眼能够看到的文化,包括一些校园文化生活,可以看成大学文化的表象,但我们更需要把“表象”深化,积淀成为“本质”的精神文化。一所好大学的酝酿,似一坛百年老酒,可能不需要多么华美的外在包装,其自然散发的醇香无声地诉说着大学的文化与底蕴。
如果在第四个十年问我什么是好大学,我的答案一定是大学文化,是坚守大学使命的文化。好大学应有文化底蕴,引领社会,引领潮流,引领未来。大学的文化才是一流大学的灵魂所在;好大学既是钱堆出来的,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出来的,更是一代代后人传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