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长安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含英咀华画屏中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虽然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天才、诗仙的美名褒扬李白,但李白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成就实际上是源于广泛多元、长期深入、认真勤勉的读书功夫。

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童子年幼,发蒙启智,宜在私塾或者乡校,日有老师指点,夜有家长督课;及其年长,则进行自主修业。唐代读书人往往喜欢遁迹山林,依傍佛寺道观,在清幽宁静的氛围中潜心经典,苦学不辍。

李白选择的是故乡江油的匡山。匡山坐落于江油西北,李白曾这样描绘匡山美景:“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差不多有十年时光,就在风景美丽、生气淋漓的匡山画屏之中,李白含英咀华,养学养志。

我们先给大家列一张李白的读书打卡记录。

根据史料记载和李白自述,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岁通诗书;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

具体而言,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从五岁开始诵读六甲、八音、藏头、歇后等蒙学文字,类似于后代学童背诵《声律启蒙》中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进行早期的认字学习和初步的格律训练;十岁开始阅览诸子百家之书,轩辕黄帝以来的历史事件差不多都有所了解。

李白“十岁通诗书”(《新唐书》本传)。

这里要注意一下,这“诗书”二字,若加上书名号,变成《诗》《书》,那是专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这就意味着李白在开蒙之后、遍览诸子之书的同时,重点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十岁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已经比较熟悉;这“诗书”二字,若不加书名号,那也代表着李白初步掌握了作诗与书法的基本技能。

我们在李白的读书打卡记录中,看到一连串的“十五岁”——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是不是可以想起孔子所谓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出处正在这里。因为李白对儒家经典熟稔,对万世师表孔夫子景仰,所以他大胆效法孔子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说法,多次表示自己在十五岁这个重要的年龄节点在各方面都有精进或突破。

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

十五岁的李白已经不满足于大众教育的基本需求,而是自觉地搜求阅读奇书,可见其父对其也采取了散养式的读书家法;也正是在父亲的启发引导下,李白以一流的辞赋大家兼蜀中乡党司马相如作为自己学习和超越的目标,从而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阶段。

李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其五)。

李白打牢了儒家的根底,又开始特别留心于道家思想与修持方式,既学且游,其学术和思想视野更加开阔与多元。李白后来出峡在江陵遇到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被司马承祯赞许“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自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与胡紫阳、元丹丘等道教界人物密切交往,甚至最终在齐州紫极宫接受道箓,成为道教大师高如贵的弟子,都与这早期的道教教育有一定关系。

李白“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

书剑意气,关乎天下;文武全才,报效国家。李白十五岁前后的另外一项功课是学剑练剑。李白一生中,曾与长安市井的游侠少年有所往来,曾北游幽州勇探虎穴,曾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曾打算投奔李光弼军队;曾写下《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样的名篇名句。李白人格魅力中具有豪侠仗义、狂放不羁的特点,甚至今天风行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关于李白的人设,都与其任侠学剑有关。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学得这么杂,他能学好吗?会不会样样都尝试、样样都不精通呢?

我们看看李白学习《文选》的案例,就多少可以知道答案了。李白在故乡读书时,“曾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段成式《酉阳杂俎》)。此处所谓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的,是唐宋文人必读书中的必读书,当时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文选》收录精美的文学作品七百多篇,李白读了抄,抄了背,得其要领之后,再模拟原作进行仿写。“三拟”,即多次模拟仿写《文选》,拿自己的作品与《文选》原作对比找差距,即使按照三次计算,那李白至少以《文选》为范本拟写过诗文二千多篇。每次写完对照后,感觉不如意,就随手烧掉,重新构思,再来一遍……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拟恨赋》。这篇赋所拟的原作《恨赋》出自江淹之手。江淹就是典故“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尤擅辞赋,其《别赋》《恨赋》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年轻的李白就是以这种严苛的拟作方式向江淹这样的著名文学家致敬、学习并试图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学创作的甘苦和得失,探究千古文章的技巧和规律,寻找突破前人的角度和路径。

李白在故乡匡山的读书经历,呈现出三个特点:多元,勤奋,取法乎上。

多元——李白读书,以儒家为起点,但旁学杂收,不拘一格,能文能武,知行合一。这是一种“君子不器”的全人教育,一种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成长模式。多元带来健康,多元预防狭隘,多元造就大气。李白的诗歌创作往往呈现出海涵地负、纵横捭阖的风格,起落随心、收纵自如的特点,正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勤奋——李白即便具有先天的禀赋,但其后天的勤奋也是当下的我们知之甚少,甚至难以想象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大文豪都有少小时勤奋读书的小故事,和李白紧密关联的读书故事是大家熟知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从故事中既可以看出李白作为一个童子的调皮贪玩的天性,更可以了解他在磨针阿婆的启发之下是如何自警自律自制、慎终如始地勤奋读书。这虽然是传说故事,但被安排在李白身上,能取信于人,亦能令人相信他的确具有坚韧的品质。

取法乎上——我们阅读李白诗文可以发现,早年的李白心中,就住着尧、舜、孔子、姜子牙、管仲、鲁仲连、张良、诸葛亮、谢安这样的圣贤或政治家,住着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这样伟大的一流的文学家。在读书过程中,对标一流,取法乎上,这正是李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和“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的文学梦想的源头活水。

在匡山读书的时光里,李白也会就近出行漫游,去江油拜会友人,到蜀中名山寻访名师;曾一度师从赵蕤、东严子,开阔视野,广博见闻,涵养性情,砥砺意志。

大约在二十岁,李白进行了一次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