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性的底层逻辑
如何看待“天性”
如果你来到艺术学院学表演,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这四个字:“解放天性”。
汉字很有讲究,凡是和内在姿态有关的,都会有一个“心”字,我们也恰好把这些“字”当作“图”来看,比如。
“闷闷不乐”的“闷”:我的心被门关起来了。
“隐忍”的“忍”:有危险在我的心头,让我不能为所欲为。
“本心自悟”的“悟”:我和我的心在一起。
“愉悦”的“悦”:兑现了我的心意,我就愉悦了。
如果这么看,“解放天性”的“性”是一个“心”和一个“生”,是什么意思呢:你生来就有的那颗心。
“天性”是什么?天然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向外部索取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和可选择的资源。我们天生拥有丰富的条件,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资源,并释放和运用它们。
展开你的“生命地图”
我经常这样向表演班的学生描述:每个人生来都拿了一张地图,就像很多RPG[3]游戏开局一样,只是你刚开始玩游戏的时候,地图的很多区域都是黑影部分,游戏的前期阶段,我们都在不断地“开图”:做任务、升级、打小怪、找道具,甚至在初期我们会多次经历“重新来过”,但不要放弃,请回到上次存档点重新来过,因为当下的一切历练,都是为了迎接中后期的“大BOSS”(大怪物)做准备。随着我们不断试炼,这张地图慢慢被点亮,你发现了原来你的世界里有这么多资源、道具、隐藏奖励,解放天性的过程,就是通过一个个练习,点亮你本来就有的那张地图。
有些人会把游戏里的地图全部点亮,看见地图的全貌;也有些人,直到游戏中后期,也并没有点亮所有的地图。有些玩家在中途就放弃了,并没有发现“战点”,遇见“大BOSS”,也自然没有获得之后的大奖励了。
我经常说:我们以为已经点亮了整张地图,但你却不知道,你远比你想象的更厉害。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他生来拿到的竟然是一张“藏宝图”。
把生命地图看成藏宝图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有关藏宝图的情节,大致上是一张黄色的羊皮纸或者一块布,一群人在山洞里兴奋地拿着煤油灯照着看,并且对照上面的标注,按图索骥地找到了宝藏。虽然过程中会有曲折,但是总体上大家都确定了要去“寻宝”,而现实中“藏宝图”并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首先,这张地图上就不会赫然写着“藏宝图”三个字,要知道,之前隐藏宝藏的人,并不希望这张地图被发现后,就让人都知道图里有宝藏。
其次,“藏宝图”里面的指示,也并不会是一个“保姆级教程”,不会有一套说明告诉你“123步”怎么走,依葫芦画瓢就会找到宝藏。“藏宝图”里面的信息通常是以密码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往往是以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形式出现。
最重要的是,你并不确信你拿到的就是一张“藏宝图”,万一没有宝藏呢?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所以大部分“躺平”的人,把手里的“藏宝图”当成了“逃生示意图”,不仅不打怪,还要躲着怪、一路抄近路。演员的解放天性过程,就是以寻宝的心态,像游戏里的英雄一样,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在地图,走出舒适圈,不断拓展边界,修路造桥,一路披荆斩棘,挑战终极“大BOSS”,获得宝藏级的奖励。
表现=潜力-阻力
从“生命地图”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两种能量:一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力”,它无法命名、不可言状,是一种像是基因驱使的本能,它强烈、直接,驱使我们渴望冒险,它在乎内在感受,无时无刻不想要表达,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可能性,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内在力量;另一种是限制我们的“阻碍”。相比“潜力”它显得羞涩、审慎、焦虑、无力、没有安全感,它不在乎内在感受,只在乎外在标准,所有的行动准则来自既有的评价体系。我们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这两种能量相互抵消之后呈现的中和结果。
表演班的学生会跟我说:陈峰老师,我觉得某演员的戏演得好好啊。我就会说,如果你觉得他演得好,你看看他的表演背后发生了什么。表演训练并不是给演员做加法,好的表演老师不会在表演训练中教演员怎么哭、怎么笑,反而在训练中做减法,把“保护”我们那个壳一层层地剥离,把恐惧去掉、纠结去掉,预判、担心、防御、内耗,甚至偶像包袱、受害者心态、限制性思维、不合理信念,这些统统去掉,露出那颗最敏感、最本来的心。这颗心允许被触动,时刻能动容、随时可共情、处处有觉察;可以被伤害,就像一个对一切好奇又义无反顾的孩子,这样的心最有生命力,最有行动欲,最有热情,所以一系列的“表演训练”本质上是在启发演员排除杂念、突破阻碍,专注在内心的体验感受上,这个时候,潜力就被释放了。
解放天性的目标,就是突破阻碍、释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