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家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认亲

我家的坟地里前五个坟头是都是单传来的,坟头从上到下逐次排列了五个,到了第六代,终于不再是单传,坟头变成了三个,在下边第七代坟头又变成了四个,也就到了我太爷爷他们那一辈。后边便开始人丁兴旺起来,到我爷爷他们一辈,男丁已经有了八个。我曾经粗略推算过,到我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辈人,从第一个坟头算起,一辈20年的话,已经有了200个年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中期。

至于第一个坟头从哪里迁来的早已经没有人知晓,不过可以肯定是从本村的李家祖坟里分出来的。听我父亲说之前村里还有一片面积巨大的坟地,好多李家坟都是从那一片祖坟里迁出来的。据说我门村的人最早也都是山西大槐树下搬来的,由李家兄弟两个首先在此地安家,后来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留通村。

我曾经打听过是我的祖爷爷叫什么名字,我爷爷说他也不记得他的爷爷叫什么名字,因为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已经去世了。

其实也并不稀奇,那时候人们的寿命都偏短,好多人都不记得自己爷爷的长相,甚至名字。后来我问过本家好几位爷爷,他们也都不知道。我爷爷只记得他们兄弟排行三个。兄弟三人之中,只记得他最小的老爹叫李震立,我曾经和我爷爷确认是“震”字还是“振”字,他不认识字,我拿纸笔写出来给他看时,他仔细认了半天,最后确定说是“震”字。后来我在网上查过保定周边李氏族谱的排字,怀疑是“振”字才对,但是已经没有了佐证,留通村李氏家谱也早已经失传,所以只能按照我爷爷的回忆,说他们都是“震”字辈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立”字辈。兄弟三人中有一个没有留下儿女。

到了我太爷爷他们这一辈,是亲兄弟四人加上一个叔伯兄弟,一共是五个人。名字以文字辈排字,老大李文德,老二李文仲,老三李文山,老四叫李文四,叔伯兄弟叫做李文会。李文会是李震立的儿子。

我太爷爷这边除了亲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妹妹。妹妹行几,我没有打听,只听说后来嫁给了雄县“侯留村”的一户人家,结婚不久便有了孩子,孩子刚出生不久,我的这个太姑奶奶,就在坐月子期间,得了病去世了。我曾经询问过具体得的什么病,都无从知晓,只说是“月子病”,但是用今天的术语说是什么病,却并不知道。只能无奈感叹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无力回天,病陨一条年轻的生命。当时一家人对此也很是心痛。只是这个孩子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不久以后,那户人家已经又娶了一个媳妇,自然也就和我们这边也断了联系,更不愿意让孩子与这边的人见面。这边的人多次过去想见见孩子,都被拒之门外,无奈赌气而回。

多年以后我的老太爷爷,李文四,参加了八路军,当了八路军的通讯员,而且听说身上有了一个官职,还有了配枪。回到家中后,无意中家人又提到此事,觉得这件事实在是窝囊,义愤填膺。就独自到当地的村大队里找到了侯留村的村长,打听到这户人家,提出要见一下孩子。当地的村长开始并不知道部队首长为什么来到他们这所为何事,得知其来意后,便让他在大队部等候,自己赶紧找到那家人,询问具体的情况。

那家人听到留通村来了人,很是惊讶,最终回复说不会让孩子和他见面,也不想再和那边的人再有任何瓜葛。村长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翻身回来沟通斡旋。毕竟邻里相护,村长回来后虽然把那边的态度和回话和李文四做了传达,但是言语之间却是向着那家人说话,大概意思是,孩子现在很好,后娶的媳妇对他视如己出,并不会亏待孩子。没必要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但愿这件事永远不要让孩子知道,对孩子也是一件好事。如此这般,希望能搪辞过去,让李文四尽早回去,不要再追究此事。李文四听后发了火,掏出了配枪拍到桌上,执意让村长带路,说是“我不给见孩子就上门开枪“嘣”了他家!”。村长见状害了怕,赶紧再次跑到那家人家,让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到大队部里,让孩子和李文四见面,说不然就会出人命等等。

毕竟那家人也是普通百姓人家,不敢得罪部队的领导,听到村长的讲述,也害了怕,不得已带着孩子到了大队部,让孩子见了自己的亲四舅。舅舅抱着小外甥,声泪俱下,让孩子和自己叫四舅。血浓于水,孩子也已经懂事,先是害怕,然后是吃惊,到后来也跟着哭泣起来,喊了四舅。

至此孩子知道了来龙去脉,认识了这边的亲人。后来一直多次来这边看望自己的姥爷姥姥,舅舅,兄弟姐妹,很多年都多有走动,直至这边的老人逐一离世后,他也老年体衰后,才少有了来往。

我这个表爷爷,我印象当中还见过一面,他的儿子是干土木工程的,我家老房子翻盖的时候,请他的儿子过来帮忙画过一张图纸。还送过一些礼品作为房子上梁的贺礼,我们这边盖房子上梁是要放鞭炮,且请亲朋好友一起庆贺的。后来,我父亲还和他借过钱,但是盖房子没有预算好,很长时间没有还人家,那边心里着急,碍于面子,让我表爷爷过来要了一次帐,算是个丢人的事情。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把钱还给了人家,自那以后也就没有了来往。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外人不会关心,也肯定不会记得,我听到这些事的时候却觉得有趣,记了下来,全当茶余饭后的小故事,闲来没事作为谈资。转眼百年,时代变迁,我每想到这些当年别人眼里的琐事,好像那些故去的人还活着一般,真希望他们还在世,能多和他们聊一会天,多听听他们的当时经历的事,也就是留到现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