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件
这就是苏轼生活的北宋:自由开放,包罗万象,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北宋历史上与苏轼命运相关的几件大事。
重文轻武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正因为自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赢得天下的,他格外重视对权力的掌握,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北宋的统治者都压制武将、重用文臣。这种“重文轻武”的方针又引发两个问题:一是边境上的威胁,这让统治者始终不敢大意,便储备大量的士兵;二是为了壮大文官团队,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录取得多了,职位也相应增加。
政府既要养兵,又要养官,尽管经济繁荣,但到后来支出还是大于收入。而且军士众多,反而得不到有效的训练管理,战斗力很低。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北宋走到“积贫积弱”的困境。就像一个病人,高度繁荣的经济像是他光鲜的外表,但实际上身体早已被透支,一旦发病便无力回天了。朝廷也意识到问题,提出过治疗方案:“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庆历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的一个年号。他在位期间,与西北的西夏发生了多年战争,国内财政也很紧张,内忧外患。他下定决心要进行改革。首先,他物色了改革负责人——范仲淹。
范仲淹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那个写出《岳阳楼记》,并凭借金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为人所熟知的著名文学家。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宋朝的要员。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从陕西前线调回朝廷,主持开展改革。
范仲淹不负所托,很快就拿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列出了改革清单,共有十件事,比如严格考核官员、改革科举制度、减轻百姓压力等。在皇帝的支持下,范仲淹大刀阔斧地执行改革,第一步就罢免了许多官吏。这下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仁宗也很难应对,没到两年,就宣布新政废除。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在庆历三年提出,因此也被称作“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推行不到两年便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当时,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最初只是一些官员以观点“站队”,再后来不论对错,只是把维护“小团体”利益作为标准,甚至不惜诋毁、打压对手。久而久之,一些无辜官员、百姓被波及,正常社会秩序被扰乱,国家产生危机。
苏轼通过科举,正式入仕为官,主要在神宗、哲宗时。和他的爷爷仁宗一样,神宗也一腔热血想要扭转北宋危机,方法依然是改革。宋神宗选中了他新提拔的官员——王安石,所以这次变法改革也被称作“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改革方案在当时很先进,比如实行信用贷款、贷粮促进农业生产(青苗法)、改革科举制(废明经、改明法科为新科明法)、灵活安排士兵训练和务农时间(保甲法)。但就像任何新鲜事物的诞生一样,总有保守力量阻挠,他们希望维持现状。这就需要有人更坚定地推行变法。后来,人们将变法的一方称为“新党”,将反对变法的一方称为“旧党”。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场前后持续五十多年的“新旧党争”,理解为“新党”队和“旧党”队之间的“变法杯”足球赛,而统治者掌握着左右比赛的权力,让两队轮番登场。
北宋“变法杯”大赛就此落下帷幕,没有绝对的赢家。在各方耗尽心力的党争过程中,北宋政局动荡,病入膏肓。宋哲宗之后,宋徽宗、宋钦宗相继即位。与此同时,崛起的金国先是大败辽国,又在1127年攻破开封府的城门,徽钦二帝被劫走,宣告了北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