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情好 菜蔬清如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 从一棵青菜看江南人的小日子

疫情期间,接到苏州嵇元老师的电话,希望我为他的书写篇序。虽然我没有为人作过序,但是却答应嵇元老师了。

认识嵇元老师,是在2018年,我应邀给苏州电视台策划一部纪录片,做外宣之用,但是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对苏州毫无概念,除了苏绣、园林、评弹,几乎一无所知。我必须从零开始做调研,在国家图书馆查了一堆书,发现一本《走读苏州》,看下来,很喜欢。首先,凭借记者的直觉,我感到书里的很多细节,是一般人不易获知的。作者就是苏州人嵇元,有将近三十年记者工作经验,这让他有一双能发现故事的慧眼。他走遍苏州的角落,和各种人聊天,田野调查让他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种细,不是特写镜头般的细,是微距镜头般的细,这是令人着迷的。同时,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格局之大又赋予这些细节以独特的生命力。我决定一定要见到嵇元老师,通过他,了解苏州和那里的人。

我通过苏州电视台的记者约了嵇元老师见面,他当时非常意外,其实我也很意外,我没有想到他的工作室在一个旧工厂的办公楼里,没做任何装修,简陋狭小,窗帘都不完整,以至于我带的摄影师找不到好的拍摄角度,不过我们很快就开始了愉快的谈话,其间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您觉得,苏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说:“苏州是个高贵而低调的城市,苏州人也是这样的,高贵的人都是孤独的,但是他们都有目标。”这句话,令我有所触动。我觉得嵇元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后来,我把这句话用在了我的片子里,并把这个纪录片起名为《低调苏州》,先导片花做出来后,获得广泛好评,其中的一句解说词“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看不见的角落,高贵而孤独,高贵的人都有目标”,深得人心,这句话,我写的就是嵇元老师。

因为种种原因,片子最终没有拍成,当然很遗憾,但我和嵇元老师就这样结下了友情。春节、清明、端午,我就会收到苏州粉红色的年糕,最好的青团、蹄髈和肉粽子。放粽子的塑料袋里,会有小纸条,用圆珠笔写着“鲜肉粽”。

我呢,其实不是文字工作者,我是个纪录片导演。《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九年前我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的,后来红遍全中国。观众为什么喜欢这个片子,其实我很清楚,除了诱人的美食之外,大家喜欢这个片子里中国人的朴素和勤劳。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这个纪录片的价值观。

中国农民自古就懂得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精耕细作,生产出丰富的食物原材料。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惜最大限度地投入劳动力,极端节俭,克制欲望,任劳任怨,但是这些农业时代弥足珍贵的生活智慧日趋消失,在网上随手点外卖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土地相处、怎么劳动、什么才是干净的食物,我觉得这太可惜了。

为此,我走遍全国,寻找朴素而内心丰富的寻常百姓,寻找中国人和食物本来的关系。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吃干净清洁的食物,吃自己地里的菜,没有长途运输,没有反季节蔬菜,讲究当时当令,每个家庭主妇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怎么腌咸菜、点豆腐、晒菜干、做腊肉,她们把本不富裕的日子操持得有滋有味儿。

嵇元老师这本新书的写作理念确实和我有许多相通之处,写的都是老百姓的小日子,越读就越想好好生活。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本真之美,或者就如嵇元老师所说的这是一种诗意吧。

这本书,是说江南人如何吃素蔬吃出诗意,这种诗意在我而言,就是人情味儿。这是一本让人感到活力和温度的好书,就像苏州清代小说《浮生六记》里,芸娘寒夜为沈复准备的“暖粥并小菜”那样,令人感同身受。

今天的生活是富足的,但如果人们只是一味地满足口腹之欲,那就非常苍白无聊了。吃得干净,吃得节制,吃下的和需要的相得益彰,是至高境界,于是乎,怎么吃好一日三餐,变成了一个命题,这本书通过探究菜蔬的来龙去脉,给我们找到答案。

从阅读感受来看,文字淡雅,和江南、素蔬气质一致,不油腻,也不寡淡,掩卷之后,令人回味。

关于嵇元老师的这本只写蔬菜和素菜的新书,我就不说太多了,因为,一个对的作者,是不可能写错的东西的,大家看就好了,高贵的你,会喜欢的。

任长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