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习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认识
B.探索
C.创造
D.实践
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 )。
A.认识
B.发明
C.创新
D.实践
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 )。
A.《自然辩证法》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共产党宣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
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
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
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 )。
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段话的意思是(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段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
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 )。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
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这段话说明( )。
A.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具备一定条件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12.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段话说明( )。
A.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通过理论创新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13.习近平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这段话说明( )。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
B.运用理论抽象思维将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 )。
A.客观性
B.真实性
C.唯一性
D.条件性
15.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段话说明( )。
A.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B.真理是在对谬误的不断纠正中实现的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转化的
D.真理与谬误是人们认识的两种不同结果
1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理论派生出了革命行动
C.革命理论对革命行动具有指导意义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7.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这体现了价值的(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着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 )。
A.价值观
B.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这段话说明( )。
A.自由是绝对的
B.自由是相对的
C.自由可以忽视历史和具体条件
D.自由是随心所欲的
21.认识的客体具有的属性是( )。
A.主观性
B.对象性
C.社会性
D.选择性
22.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通过( )。
A.认识
B.反映
C.实践
D.领悟
2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社会实践
D.科学兴趣
27.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8.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29.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3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
A.认识关系
B.依存关系
C.反映关系
D.实践关系
2.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的方式有( )。
A.感性认识
B.直观反映论
C.理性认识
D.能动反映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具备的条件是( )。
A.深入实践,获取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将感性材料整理后,用来指导实践
C.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D.经过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5.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段话说明( )。
A.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
B.认识过程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
C.认识过程是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是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6.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段话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穷尽真理
B.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一论断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C.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进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8.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 )。
A.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B.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由于主体的差异,导致价值评价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9.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这段话说明( )。
A.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B.经过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C.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0.习近平指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这段话说明( )。
A.理论创新不能停
B.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C.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
D.创新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
11.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B.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三、判断题
1.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
2.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
3.有用就是真理。( )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 )
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
6.认识开始于经验。( )
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
8.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
9.在认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10.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
1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
1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14.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 )
1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1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
1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
20.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
四、材料题
1.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2.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D 5.A 6.D 7.A 8.C 9.A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B
21.B 22.C 23.D 24.A 25.C 26.C 27.C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C 3.ABCD 4.AD 5.ABCD
6.ABCD 7.BD 8.ABC 9.ABCD 10.ABCD
11.BCD 12.ABC 13.BD 14.ABCD 15.ABCD
16.CD 17.ABD 18.ABC 19.CD 20.A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材料题
1.(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2.(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二是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五、论述题
1.(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2.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
①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多样化原则。
④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为: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③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