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共党史实践教程(大学生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坚持抗战 团结 进步的方针

(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局势和党的方针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日军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在1938年12月公开投降。后来,在日本军部的导演下,汪精卫同南方、北方傀儡头目商谈后,于1940年成立日本占领区内的伪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态度日趋消极,反共倾向明显增长。1939年1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声言要“坚持抗战到底”,但却把对付共产党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国民党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内部的反共活动日趋严重,接连发生博山惨案、深县惨案、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等袭击和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或后方工作人员的事件,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相持阶段到来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击卖国的汉奸汪精卫集团,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这个口号的提出,使全党步调一致,也帮助党外许多人士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政治局势中正在出现的严重危机。

百年党史关键词

“抗战、团结、进步”

“抗战、团结、进步”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对日妥协、积极反共倾向,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争取时局的好转而提出的基本方针。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为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发表的对时局宣言,明确提出了“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方针。在“抗战、团结、进步”方针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有理有据的斗争,在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开展强有力的反投降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图谋,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第53页)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与百团大战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区。由此,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的重点是华北地区。1939年春,日本华北方面军为巩固和扩大对华北的占领区,消灭八路军,破坏抗日根据地,制定了《治安肃正纲要》,实行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在1939年和1940年的两年中,仅华北地区,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09次,使用兵力总计在50万人以上。

根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在华北依靠广大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坚持山地游击战争;军民一起破坏铁路、公路交通,发展平原游击战争。部队同群众结合,分散到各地摸清日军行动规律,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地进行伏击歼灭战,取胜后迅速转移,再寻战机,不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

为了贯彻“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皖南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此后,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有了较大发展。1940年5月,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一部1.2万人南下,同新四军一起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11月,为了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

从1938年冬到1940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到1940年底,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东北抗日联军未计算在内),还有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山东、豫鄂边、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地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的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图3-6)。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具有战略性进攻的战役,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图3-6 沈嘉蔚、李如创作的油画《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虽然进行过像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但主要的还是以分散游击的方式,在广大的地区内进行战斗,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曾经在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工作过的英国人林迈可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领导的军队连最基本的给养、武器都没有,而国民党中央政府和他们在山西的掌权者阎锡山却不予以帮助。”他赞誉“物质缺乏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军事行动都极合乎民心,他们将人民组织起来,同人民共患难”。

(三)党在沦陷区的主要工作

日军的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占领区。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犯下空前严重、灭绝人性的罪行。

第一,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骇人听闻的血腥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日军在占领区建立多个秘密基地,研制霍乱、伤寒、鼠疫等细菌,对中国军民实行活体解剖,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第二,日军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第三,按照“思想战”的方针,日军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沦陷区人民的强烈反抗。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在把工作重心放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十分重视被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要道地区的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针。

193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中国共产党在被敌人占领的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长期积蓄力量、保存力量、隐蔽力量,准备将来的决战。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迅速完成了工作重心和战略策略的转变。北平、天津、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的党组织把大部分力量撤往农村。留在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党员干部利用各种关系和公开的职业隐蔽下来,扎根于群众之中,坚持长期斗争。

1940年7月底至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敌后城市工作的问题。9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对沦陷区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成立由周恩来负总责的中共中央敌后工作委员会,领导沦陷区党的工作。各地党组织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或城市工作部,加强对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的领导。在党的沦陷区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沦陷区的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抗日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启发群众的民族意识,激励群众的抗日热情,增强群众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在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沦陷区的党组织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针对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企图,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干扰和破坏敌人的部署。1939年,上海工潮达147次,参加者有20万人。到1940年,上海工潮继续高涨,达到427次,参加人数达26.6万人。为了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战斗在沦陷区的党组织还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沦陷区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日斗争,为配合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击和粉碎敌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坚决有力的回击。在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在总结反摩擦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国民党顽固派并没有收敛,又发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的伏击和围攻,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面对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坚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击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图3-7)。

图3-7 皖南事变爆发后在安徽泾县茂林突围的新四军

1943年春,蒋介石署名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暗示要消灭中国共产党,并密令重兵驻守西北的胡宗南部,准备向陕甘宁边区进攻。据此,中共中央一方面在军事上进行必要部署,另一方面公开发表电文,揭露国民党的阴谋,组织延安3万群众参加抗议集会,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强有力的反击,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连续打退或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既不在突然事变前惊慌失措、一味妥协让步,也不采取冒险行动,给破坏团结抗日的势力以借口。共产党人的正确措置,不仅团结了中间势力,也使得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得不继续坚持抗战,濒临危急的国内时局重新趋向好转,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