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杰传世金言家训精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廉洁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摘自宋·吕本中 《官箴》

释义

官吏们不害怕我严厉,但害怕我廉洁;人民不信服我的才能,但信服我的公正。我公正,百姓就不敢轻慢我;我廉洁,官吏就不敢欺瞒我。处事公正才能明察是非,为人廉洁才能树立威严。

居官律己廉慎,则公明自生;御众赏罚信用,则人致力,不怀报怨之心,怨亦自释。

——摘自元·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元帅张献武王》

释义

为官者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谨慎,自然就会公正严明;领导者如果能做到赏罚分明,以诚待人,属下就会尽职尽责,没有怨恨的心理,怨恨也就自然消散了。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摘自《元史·刘斌传》

释义

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污纳贿而丧身败家。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摘自明·王廷相 《慎言·见闻篇》

释义

贪欲是诸多恶行的根源所在;淡泊寡欲是诸多善行的基石。

此语说明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正是人们对物质、金钱的贪得无厌,才滋生了种种罪恶心理,并使人逐渐突破道义、法律的束缚,走入歧途。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摘自宋·包拯 《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

释义

廉洁公正的官吏,是民众的表率;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民众的盗贼。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真正廉洁的人,并非是为求得廉洁的名声,标榜自己廉洁的人无非在掩饰自己的贪婪;绝顶巧妙的方法不需要玩弄手段,玩弄手段的人反而凸显了自己笨拙。

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在朝做官有两句格言: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断是非,只有操守清廉才能树立威信。治家理事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体谅才能情绪平和,只有俭朴节约才能物用充足。

此语意在说明,清明有威望的官吏,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如此才能树立威信,以德服人。每日处在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只要多一分宽容、谅解,就能和睦相处。持家也要勤俭节约,对日常生活要有所计划,如此才能物用充足。

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摘自《韩非子·十过》

释义

贪心固执,贪图小利,这是杀身亡国的祸根。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摘自《韩非子·六反》

释义

贪念就像火星,不遏制就会迅速蔓延;欲望就像河水,不遏制就会洪水滔天。

此语喻人要常思贪欲之害,给心灵加上一把锁,将“贪心”“私欲”牢牢锁住,做到廉洁自律,忠国为民。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录》

释义

人能知足就会快乐,贪得无厌得到的必定是忧患。

不私而天下自公。

——摘自东汉·马融 《忠经·广至理章》

释义

居上位的人如果能秉公办事、不怀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为公。

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蜗牛之升壁,青蝇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节、办大事”,其谁能信之?

——摘自南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

释义

贪恋荣耀酷爱钱财,就像飞蛾扑火、蜗牛爬墙壁、苍蝇追逐腐臭,还说“我能树立大气节、承办大事情”,有谁能相信?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摘自明·陈继儒 《小窗幽记·集醒篇》

释义

看轻财物就能团结人,严于律己就能让人信服,度量宽大就能得人心,身先士卒就能率领众人。

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至公至正,虽有邪私,亦不为媚惑矣。

——摘自明·汪天锡 《官箴集要》

释义

身居官位,忠于职守,应该把公正放在首位,公正就不会被私利所诱惑,正直就不会被奸邪所迷惑。凡是做事涉嫌奸邪、谋私的,都是由于缺乏公正。如果能做到公正,即使有奸邪、私利出现,也不会被迷惑。

一是律己以廉,二是抚民以仁,三是存心于公,四是莅事以勤。

——摘自南宋·真德秀 《西山政训》

释义

一要以廉洁要求自己,二要以仁德爱护百姓,三是心中要常存公义,四是处理政事要勤奋。

廉、仁、公、勤是官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而“律己以廉”为四事之首。贪污对于官员来说具有毁灭性。一个官员纵使有许多优点、成绩,但若在廉洁上出了问题,也只能被“一票否决”。

以私害公,非忠也。

——摘自《左传·文公六年》

释义

以私利损害集体利益,是不忠诚的。

由于人性中的贪欲使然,以私害公者一直存在。为了治理这一乱象,一要保障制度的严密性,二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以私害公者明白一切贪污腐败的行为只会带来身败名裂的结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自《论语·子路》

释义

(管理者)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百姓也会自觉遵行;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摘自宋·朱熹、吕祖谦 《近思录·处事之方》

释义

想要担当重任,必须忠诚老实。

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摘自《六事箴言》

释义

畏惧戒慎能防止灾祸,知足常乐能遏止贪婪。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

——摘自宋·陈与义 《王应仲欲附张恭甫舟过湖南久不决今日忽闻遂》

释义

自古以来,那些有名望的官吏,从来不会使用没有正当来历的钱财。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释义

有志之士不会喝盗泉中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摘自《礼记·杂记下》

释义

财物有余而民众生活不足,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众人平均分东西,自己却多拿一倍,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

公生明,偏生暗。

——摘自《荀子·不苟》

释义

公正产生廉明,偏私产生昏暗。

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

——摘自唐·姚崇 《辞金诫》

释义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想没有悔恨,不如保持谨慎。

为官者若想让人生不后悔,就要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摘自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释义

聪明的人不会去做一些他不应当做的事情,廉洁的人不会去追求他本不应当得到的利益。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摘自《周书·裴侠传》

释义

清廉是为官的根本,俭朴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

——摘自明·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

释义

喝白酒会使人脸面变红,贪图黄金能使人良心变黑。

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

丰厚的礼物,甜蜜的话语,这是古人最警惕的。意指要警惕有人处心积虑地讨好你。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摘自《墨子·修身》

释义

君子处世的原则是,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能是装出来的,而必须是自身具备的。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录》

释义

过于追求功名官位、货物钱财、动听声音、美丽女色,都可称为贪欲,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心如欲壑,后土难填。

——摘自《国语·晋语八》

释义

人心里的欲望就像深谷一样,再多的土也难以填满。说明人一旦被欲望控制,就会一步步走向深渊而身败名裂。

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遏利》

释义

没有道德的人拥有丰厚的财物,就埋下了灾祸的根源。说明人生在世必须严以律己,讲求道德。

廉则贫也,贪则亡也,庸则贱也,名则祸也。止者不祸,予者消灾,舍即得焉。

——摘自唐·狄仁杰 《宦经》

释义

廉洁必然导致贫穷,贪婪容易走向灭亡,平庸会让人看不起,名声大了会招来祸患。对于财富的攫取要有分寸,勿太贪心,当止则止,当断则断,舍得即得到。

或为朋援,或为鹰犬,苟得禄利,略无愧耻。吁,可骇哉!吾愿汝等不厕其间。

——摘自北宋·贾昌朝 《诫子孙》

释义

有的结成党羽,有的成为走狗,只要能得到功名利禄,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是廉耻。唉,真是让人惊骇啊!我希望你们千万不要与这些人为伍。

俭可养廉,静能生悟。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节俭朴素可以养成清廉的作风,在静默中可以产生顿悟。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

——摘自明·顾炎武 《与公肃甥书》

释义

要正朝廷必须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摘自明·王錂 《春芜记》

释义

向人恭敬行礼或者赠送礼物,一定是有事情求其帮助。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心中能够明辨是非,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才能毫不犹豫地决断;做人不忘记廉耻,在社会上立身就不会做出品行低下的事。

社会很复杂,有时是非难辨,须培养自己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以正确的方式避开危险,获得成功。人要常怀礼义廉耻之心,才不至于犯错,掉入污泥之中。

惟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而又自矢清廉,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

——摘自清·林则徐 《不取污手之钱》

释义

只是开支太大,总觉得收入少支出多。我曾经发誓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决不能在自身所得的俸禄之外,去掠取民间和下属的一分一毫。

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

——摘自宋·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

释义

有好的谋略使得国家安定必然名垂青史,在太平盛世能够传承廉洁的家风品质。

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

——摘自唐·房玄龄等 《晋书·宣帝纪》

释义

只贪图眼前的利益,就会失去长远的利益;沉溺于物质利益,就会损害名誉。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摘自《荀子·礼论》

释义

人从出生开始,便有了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得不去追求,但若追求没有限度、标准,便可能发生斗争。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社会风气日渐追求奢侈放纵,没有停止的时候,如何才能出现一位有古代质朴风范的君子振臂一呼,改变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清廉知耻之心将要沦丧,如何才能出现一位讲名节的伟大人物,唤醒世人的廉耻之心,其德行可与日月争辉。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摘自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释义

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

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存养类》

释义

发怒就像猛虎一样容易伤人;贪欲如同深渊一样难以填满。

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

——摘自《管子·立政九败解》

释义

如果身处上位的人贪财好利,下面的人一定会投其所好,有的人就会用钱财买到官爵,从而导致贪赃下流之徒参与政事。

奢靡之风,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

——摘自《新唐书·褚遂良传》

释义

奢侈靡费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如果喜好漆器而不予制止,发展下去必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而不予制止,发展下去必定会用美玉来做器具。因此,谏官必须在刚露出奢侈苗头时进谏,不让奢侈之风散播。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摘自《大学》

释义

掌管军政大权,心中却想着将财富据为己有,必定是个小人。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摘自唐·房玄龄等 《晋书·陶潜传》

释义

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讨好这些无能之辈呢!五斗米是晋代县令的俸禄。此语比喻为人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膏粱积于家,而剥削人之糠覈,终必自亡其膏粱;文绣充于室,而攘取人之敝裘,终必自丧其文绣。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悖凶类》

释义

家中堆满了精美的食物,还去搜刮别人的粗糙食物,最终会失去原有的精美食物;室内堆满锦被绣服,却还要抢夺别人的破衣烂衫,最终会失去原有的锦被绣服。喻贪欲不止,必定身败名裂而一无所有。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摘自河南省内乡县衙东账房的一副楹联

释义

真正廉洁的人从来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也永远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君子崇尚他所听到的善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此联讲清了为官者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即廉字打底、勤字当头,崇德向善,知行合一。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摘自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释义

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而我独以勤俭朴素为美。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摘自《宋史·范纯仁传》

释义

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良好的品德。

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

——摘自唐·魏徵 《隋书·梁毗传》

释义

身份高贵要警惕奢侈的作风,家庭富足要遵守节约的准则。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摘自《管子·形势解》

释义

懒惰而奢侈的人,会变得贫困;勤劳而节俭的人,会变得富足。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录》

释义

吃着甘美的饭菜,穿着轻暖的衣衫,不知道节俭,就会有损福报;大量积聚钱财,骄奢淫逸,不知收敛,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太过分就会变成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反而有伤风雅之道;谦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太过分就会变成屈膝谄媚、小心翼翼,反而多出一些巧诈的心思。

许多美德只要我们向前再跨一步,就会成恶习。谦让固然是美德,过分谦让就变成谄媚,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过分的谦恭,如同花言巧语和伪善面颜一样,都是在令人不齿之列的。真理和谬误,只是“失之毫厘”,却往往“谬之千里”。节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如果把节俭本身当成目的,那就是吝啬了。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摘自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篇》

释义

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在困难危急时也不体恤。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摘自北魏·魏收 《魏书·李彪传》

释义

崇尚节俭,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喜好奢侈,是贫穷开始的征兆。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摘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都尽心尽力。尧特别关心百姓,认为百姓挨饿受冻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新婚四天后毅然踏上治理水患的征途,一干就是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治服洪水。古代圣贤的生活十分节俭,他们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摘自《曾国藩家书》

释义

一家人只要勤劳节俭,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永远不会贫贱。

君子以俭德辟难。

——摘自《周易·否卦》

释义

君子以崇尚俭朴的美德而避开祸难。君子的俭朴能防微杜渐,更能使他在面临危难时做到泰然自若,因为俭朴的美德有助于他渡过难关,化险为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摘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

勤俭是有德行的人共同拥有的品质;奢侈是万恶中最大的罪恶。

静则人不扰,俭则人不烦。

——摘自唐·李延寿 《南史·陆慧晓传》

释义

拥有一份平静的心态,就不易受外界干扰;在生活中做到节俭,就不会有什么烦心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摘自唐·李商隐 《咏史》

释义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注:据《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有一次问由余:“你说,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又取其意,写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摘自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释义

大方施舍别人,自己却不奢侈。节俭过日子,却不吝啬。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摘自唐·房玄龄等 《晋书·傅玄传》

释义

奢侈所浪费的财物,比天灾还要严重。

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摘自《增广贤文》

释义

使一个家庭败亡的两个字:一是淫(丧德、伤身),二是赌(倾家荡产)。能保住家庭的两个字:一是勤(勤劳方能致富),二是俭(节俭才能兴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摘自《朱子家训》

释义

对于一碗粥或一碗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制作是很艰难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摘自《老子》第四十六章

释义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拥有恒久的满足。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摘自五代·陈抟 《心相篇》

释义

贫苦中无怨言,会受到婆家、娘家的褒奖;富贵时还能勤俭持家,一定满堂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