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法治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摘自《管子·七臣七主》
释义
法条是用来表彰功劳、威慑暴行的;律例是用来明定本分和制止争端的;政令是用来指令人们管理事务的。
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无常备;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摘自宋·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释义
倘若人情高于法律,那么法律就形同虚设;若是完全依照法律行事而不顾人情,那么人情只是空占其位。只有做到兼顾人情和法律,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天下太平。在苏轼看来,人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有时在执法中也应给予适当的宽容,不能完全冷酷无情。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画策》
释义
圣明的君主,不会重视道义,而会重视法律,且法令十分严明,颁布的法令必定要施行,如能这样,那就可以了。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君臣》
释义
君主有尊严,法令才能够推行;官吏勤于治理,政事才能够长久;法律制度清明,人们才会畏惧刑罚。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纪六》
释义
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才能使所有人都不敢倚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顺。
——摘自元·关汉卿 《哭存孝》
释义
当官的清廉,百姓自然安乐。法律公正,苍天也会顺应人心。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摘自《韩非子·有度》
释义
执法的人强势,国家就会强大;执法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
——摘自《孔子家语·辩证》
释义
懂得怎样做官的人,就会秉公执法,为民谋利;不懂得怎样做官的人,就会徇私枉法,侵害民众的利益。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摘自西汉·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
法令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施行,源于上层领导知法犯法。
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
——摘自《鹖冠子·度量》
释义
用统一的规则去治理万物,就是法度。
现代社会要求良法善治,这也是法治社会应有的准则。“一道”“万物”“法”三者紧密联系,这句话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法的功能与效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摘自《韩非子·有度》
释义
法律不偏袒地位高的人,准绳不迁就弯曲的东西。施行法律时,有智慧的人不能辩解,有勇力的人不能抗争。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事不遗漏普通民众。
法体现的是公平、正义、权威。公正司法更能让人民看到法令的正义和希望。
法者,使去私就公。
——摘自《鹖冠子·度万》
释义
法律,使人抛弃私利,归于公义。
法者,所以爱民也。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更法》
释义
法律,是用来爱护百姓的。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述赦》
释义
国家不会长久地太平,也不会长久地动乱。法令施行得好,能够使国家得到有效治理;法令松弛,就会使国家出现动乱。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
——摘自《韩非子·孤愤》
释义
通晓统治策略的人,一定会有很高的见识,并且能够明察秋毫;能够推行法治的人,一定会坚决果断,并且刚正不阿。
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修权》
释义
如果君主热衷推行法治,臣子就会严格执法,为君王尽忠;如果君主喜好美言,臣子就会以谗言取悦君主。
以物与人,物尽而止;以法活人,法行无穷。
——摘自宋·苏轼 《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
释义
如果以物质利益引导人们的行为,等到物品散尽之时,行为也就终止了;但若以法治手段调整人们的行为,坚决依法治国,那么国家就会长久地昌盛下去。
行罚先贵近而后卑远,则令不犯。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依法施行惩罚,一定要从帝王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再到偏远的职位低下的人,这样便不会有人去违反法令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摘自《老子》第七十三章
释义
天道是公平的,作恶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不周密,但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
道私则乱,道法则治。
——摘自《韩非子·诡使》
释义
以私心为道来管理国家,国家就会变得混乱;以法律为道来管理国家,世道就会井然有序,安定发展。
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定分》
释义
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会使它明白易懂,让愚人和智者都能懂得。
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
导致国家败亡的治国政策,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促成国家安定的习俗,也有可堪批评改进的地方。
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摘自清·魏源 《默觚下·治篇》
释义
强行让人们去做一些不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法律一定建立不起来;禁止人们一定会发生的行为,这样的法律也是行不通的。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摘自《韩非子·饰邪》
释义
家中有固定的产业,即便赶上灾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稳定的法令,即便出现危机,也不会灭亡。
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摘自《管子·法法》
释义
能工巧匠是可以制造规矩的,但他们不能放弃规矩而端正方圆;圣人是可以制定法律的,但他们不会放弃法律去治理国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摘自《论语·为政》
释义
用政令管理导姓,用刑罚制约百姓,人民可免于作恶,但没有耻于作恶之心。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摘自《韩非子·有度》
释义
英明的君主使唤群臣,不让他们在法度之外乱打主意,也不因为他们做了法令规定的分内之事而褒奖他们,使他们的举动没有不合法的。此语强调君主应该以法度来约束群臣,让臣子们都能严格依法办事。
古人之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摘自《韩非子·观行》
释义
古代的人无法看到自己的面容,因此需要用镜子来看;人的智慧常常无法完全认清自己,因此需要用法则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摘自《韩非子·饰邪》
释义
只有小聪明的人,不可以让他去谋划大事;只是对私人尽忠的人,不可以让他主管法令。
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说民》
释义
所以实行法治的国家,治国是根据法制而不是根据君主的意志,百姓依从法制而不依从官吏。
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定分》
释义
为人民设置法令和官吏,让主管法令的官吏担任百姓的老师,使得天下百姓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赏刑》
释义
所谓统一刑罚,就是量刑不论人们的等级。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去强》
释义
用刑罚来去除刑罚,国家就会得到治理;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会混乱。
明刑不戮。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赏刑》
释义
严明刑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杀戮,而在于使得政事清明。
仕宦之法,清廉为最,听讼务在详审,用法必求宽恕。
——摘自北宋·贾昌朝 《诫子孙》
释义
做官最重要的是清正廉明,办理案件时一定要详加审查,追查案件、传唤证人、决定判罚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开塞》
释义
刑罚不能除去奸邪,赏赐不能遏止罪过,国家必定混乱。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
——摘自《管子·枢言》
释义
公正的奖赏并不是浪费,公正的刑罚也不是暴戾。
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君臣》
释义
不符合法度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摘自明·陈继儒 《小窗幽记》
释义
知法而犯法,岂能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平白无故取人财物,偿还的要比得到的更多。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摘自西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
释义
仁德的法律,在于能够做到爱人,而不在于只爱自己;有道义的法则,在于能够修正自己,而不在于修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