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赵煦: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在赵煦眼中,苏轼可是妥妥的守旧派,茅坑里的臭石头,祖宗旧法的顽固拥护者。
如今变法造反的话语从其口中讲出,一时间赵煦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赵煦初次掌权,有意挑起新旧党政,原因有二。
其一便是遵循父亲神宗意愿,变法图强。
其二便是出一口恶气,父亲驾崩,自己八岁继承大统,皇祖母(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临朝听政。
神宗在位之时,高太后便不赞成变法改革,神宗驾崩之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再次被启用,苏轼兄弟二人也在其列。
高太后可是苏轼的仰慕者之一,从此便让苏轼负责教导小皇帝赵煦,官位一路高升。
旧党掌权之后,也没有放过新党,刘挚等人全力收集新党罪证,屡加迫害,车盖亭诗案,对新党进行斩草除根式的清算。
旧党大臣,包括苏轼等人,压根就没有将赵煦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朝廷奏报皆是绕过皇帝,直禀高太后,背对着小皇帝。
童年时期,皇帝赵煦只能看到大臣的屁股和脊背。
更让赵煦生气的是自己母亲的加冕仪式,生母朱氏出身微寒,进宫后只是神宗皇帝的侍女。
赵煦登基,母亲只被封为太妃,皇祖母高太后有意打压朱氏,朝中大臣压根就不将自己放在眼中,与皇祖母沆瀣一气。
赵煦虽然顶着九五之尊的名头,朝堂之上压根没有半点话语权。
母亲性子与刘爱妃相似,即使没有得到名头,依旧尽心侍奉太皇太后高氏,皇太后向氏(神宗皇后),身份卑贱得像奴仆。
赵煦看在眼中,记在心上!
直到高太后故去,自己掌权之后,母亲的待遇才与皇太后向氏相同。
赵煦少年老成,颇能隐忍,童年遭遇与汉武帝相似,朝中大臣的做法自然遭到记恨,刚一掌权便清算旧党。
苏轼等人首当其冲。
事到如今,赵煦夜里时常反思,自己执政得失,当年有意挑起党争,局势目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旧党掌权期间,洛(程颐为代表)蜀(苏轼为代表)朔(刘挚为代表)党争四起,朝堂乌烟瘴气。
旧党被罢免贬黜,新党再次分化成两派,朝中互相攻击掣肘,许多政令无法下达执行,赵煦有意调解,效果甚微。
将苏轼打为旧党,多少有些冤枉苏相公,昔日王安石(新党)主张变法,苏轼并不是反对变法,而是反对烈火烹油、急功近利的改制,因为担心此举会冲击百姓日常生活,与国不利。
苏轼有此想法想法,自然遭到急于求成的王安石的打压,一路被贬。
待到司马光(旧党)掌权,苏轼再次被启用,愣头青苏轼又开始反对司马光的理念,反对将新法完全罢黜,恢复旧制,同样遭到司马光的记恨。
苏轼可以说是在新旧党中反复横跳,两党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宋前期的文人政坛,比较汉唐时期的文人,在质量、气节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少文人私交甚好,可牵扯到国家大计,马上就翻脸不认人,受限于时代局限性,变法好坏姑且不论,士大夫该有的气节还是具备的。
如今苏轼竟然教唆天子造反,反的还是祖宗基业,赵煦又气又恼,目光一直盯着桌上木盒,直觉告诉赵煦,木盒里面就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宝贝。
单是药盒中散发出来的气味,赵煦觉得肺部的不适消散不少,要是吞服下去,疗效不可想象。
“苏爱卿,造反之事朕就当没听见,之后官复原职,继续为大宋效力,你看如何?”
对于赵煦的反应,苏轼早有预料。
“官家,盒中丹药可增寿百年.....”
苏轼话还未讲完,赵煦便将木盒夺去,死死抱住不松手,刘贵妃害怕苏轼出手抢夺,将其出手拦住,用肚中胎儿充当挡箭牌。
你看,又急!苏某既然将神药拿出来,就已经打定主意与你,何故坠了天子颜面?
“官家,神药在手,依照官家的性子,平定外患不在话下,只是内忧何解?”
“一百年,想必刘妃肚中胎儿也没有机会继承大统,天下岂有百岁太子乎!届时陛下百年之后,继承皇位者必然是孙辈”
“陛下有武帝之姿,胸有谋略,宋朝在陛下手上自然强盛,可陛下又如何能够保证子孙依旧锐意进取?”
苏轼不急不慢,倒了一盏茶水,继续开口。
“官家死后,大宋四周无外患侵扰,饱暖思淫欲,体制未改,新皇登基,看似天下太平,实则危机重重”
“官员没了束缚,体制膨胀,土地兼并,强取豪夺,只怕门阀又将卷土重来,皇帝没了目标,整日留恋后宫,大兴土木,不知政要得失,如何控制朝政?”
“所有的负担都落到百姓头上,十八路烟尘,七十二路反王,隋末之事重演,文恬武嬉的官员又将如何应对?”
赵煦难得安静,心中思考对策,苏轼没给时间,继续开口。
“官家可能在想,立下重刑杜绝贪墨,刻下祖训严禁后辈掠夺民脂民膏,让人将嘴里的肉吐出来,这可能吗?”
“积弊的恶果自然要有人承担,官家的后人便是最好的替罪羔羊!愤怒的民众可不管官家在世时是如何神威盖世,人死万事皆休!”
“只怕到时候,被做成油灯的就是官家后人!官家是想要百年苟且,还是大宋万年长久,心中自行决断,轼不再多言!”
赵煦难得冷静下来,心思被戳破,苏轼言之有理,强如汉唐也有衰落的一天,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自己都无法保证晚年是否会昏聩猜忌,刚愎自用,唐玄宗李隆基先明而后庸,大唐在其手上到达鼎盛,又在其手上衰败。
开元盛世,天俾万国,安史之乱,国威折损殆尽,前后不过短短十四年的时间。
后世子孙又如何统领诺大的帝国呢?赵煦压根就没指望有龙章凤姿的后辈出现,能有个守成之君,已是祖宗保佑!
大厦将倾,不过转瞬之间,赵煦也没有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好办法,和苏轼一样,选择相信后人智慧。
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先将丹药吞服再说,免得夜长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