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行为经济:战胜商业与生活中的非理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人类行为”

● “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维斯基原本专攻心理学。

● 席勒和塞勒专攻经济学。

现在,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行为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学”和“心理学”两者的结合。卡尼曼关注的是心理学中的“决策心理学”,并指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他将人类心理中与规律相悖的模糊性和多变性应用到了经济学之中。

那么,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下文将做简要概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学的起源。当代经济学的基础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建立,他在《国富论》一书中写道: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是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市场”的看法。在他看来,即使出现偏差,也会有“上帝无形的手”进行恰当的调整。

在《国富论》前,斯密先完成了《道德情操论》一书。他在该书中指出:“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激情,也有同情的力量。如果我们明确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就能够正确行事。”

而经济学沿袭了“经济学之父”斯密的这一思想,以“在市场机制中活动的人们总会做出理性和正确的判断”为前提进行了理论构建。

随后,为探究愈加复杂的市场机制,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学等诸多学科应运而生。但经济学研究的终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数学,它是一个完全“理性化”的世界。

然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在18世纪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的时代,市场经济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原因很简单: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非理性的人”。此外,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责任和道德。而且众所周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传统经济学建立在假设个人都是理性的这一基础上,因而有其局限性。”

如前文所述,这就是为什么“行为经济学”这一门为了解人类行为而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学问会诞生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