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河图、洛书的象数思维
河图、洛书(图1)之名最早见于《尚书》,但未刊图。河图、洛书是史前文明的重大遗产。张登本等最近提出,河图、洛书的阴阳符号是黑圈与白圈。太阳光直接照耀用白圈表示,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黑、白圈数目的多少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及所给予万物热量的多少。用数表达太阳周年运动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表达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及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这一论述值得参考。河图、洛书是天文空间与自然现象之间常态关系最基本的表达与总概括公式,也是思维推演的出发点。在此图中,河图、洛书就是以图示数、以数寓象。同时,《易经》又有“观物取象”“观象取意”,故概念有法象、意象。与图结合起来看,我们又从中可以确认:阴阳之象以黑白点与奇偶数为核心,五行之象以时空数为核心。已故的任应秋教授在他的《阴阳五行》(1960年出版)一书中早就指出:河图与洛书是古代推衍阴阳五行象数仅有的两个公式。此外,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它的原意既是纪时,更是纪象的。因此,天干地支纪时空与纪象是统一的,这是直接的象数思维方式。

图1 河图和洛书
《易传·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公则之出《周易》的阴阳学,大禹则之出《洪范》的五行学,也就是说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思维来源于河图、洛书。阴阳象数、五行象数均在象数思维方式之中。其中,阴阳学说侧重于物质态与能量态互动之象的变化观察,五行学说侧重五行时空态势及其均势的观察。阴阳五行总蕴含质、能、时、空四态(要素)。阴阳重在对状态的观察,五行注意态势的转化。这些都是象数思维的核心内容。
前贤曾指出取象比类法是中医的原创思维。取象来源于《易经》的“观物取象”及《周易·系辞上》的“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直观,包括从物象到物象的功能、意象的提取、对主体内容从可感知形象到情感活动等,所以取象是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概括的过程,从直觉思维以箴言形式直取概念的本质,乃至推测未来。比类可见于《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素问·疏五过论》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均可比类,或从外在形象、征象及天象、地象、物象的规律悟出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之象,或从舌象、脉象变化诊察藏象的变化,等等。可见,取象比类法是中医象数思维泛化的运用方法。这对现代临床仍会有启发作用,但不足以概括与充分认知现代中医临床思维。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对日、月、地互动的观察。“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星辰主要是通过影响日与月的运行而影响地球的。日、月、地互动的60周年时空变化,便有天象变、地象变、人象(民病)变的疾病谱,五运六气学说便已详述内容。数是不同时空即有不同数的反映。象数思维便是对上述客观存在的观察认知。其实天、地、人之间阴阳消长不但有一日一周期、一月一周期、一年一周期,还有60年一周期的常态变化。换句话说,古人深切地观察到天地间的阴阳消长,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源自更深远的日、月(星辰)、地之间互动的各种变化,并反映在象数周期循环的变化,人亦应之。数是各周期的不同时空坐标,象是该时空坐标的外在反映,这是原创的核心认知。由于确认了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天、地的变化就可通过象数思维认识人象(民病)的变化。这就是中医疾病发生学的出发点。
但在认识与阐述人体之前,对天地自然的常态规律认识必须通过艰苦长期的考察,建立起概念与理论,才能以它为思维坐标认识人体、阐述人体。这一坐标即阴阳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