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打造一把金钥匙
中医学作为一门由中华民族自创的医学体系,发源于远古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弥新,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至今仍应用于现代临床当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与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与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
翻开中医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历史既不是单纯的时间叠加,也不是简单的器物陈列,中医史所承载的思想源流,是中华文化的识别符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五部门联合发文《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2]指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更是彰显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站在历史的今天,探源中医药的深刻内涵,破译疾病真相,为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价值。做好中医的探源工作,不仅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能够为中华文明多元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打造一把金钥匙。
一、探究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医学体系,要追溯其源头及发展历程,首先应当明确其理论来源。中医的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中,与其他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溯源中医理论,要将中医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医理论,例如:第一,中医药文化涵盖了道家学说“天人合一”的观念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中药利用“天人合一”的观念来指导临床用药、中医学利用道家清心寡欲思想来指导临床和养生实践;同时中医养生特别重视精气神三宝,又注意形体锻炼,将道家文化切切实实应用于临床[3]。第二,中医药文化涵盖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例如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纪时法等。第三,中医药文化与佛家学说密不可分,例如:中医基础学说与佛教四大观念的水风火密切相关,中医养生学说受到佛教三学“戒、定、慧”的深厚影响,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也受到佛教素食观念的影响等[4]。第四,中医药学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例如:中医理论思维的核心是中庸之道,《礼记·中庸》中阐述了中和思维,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中医理论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都以中和为关键[5]。第五,中医药学与《周易》密切相关,例如:医与易同出始祖古圣伏羲氏,他既是易学的鼻祖,也是中医学的开山祖,创立了先天八卦,为易学之先行,又创制了九针,为针灸之起源。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蕴含着《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医组方应用到了丰富的易学原理,同时还可用其解释人体病理、诊治等方面[6]。以上几点都说明了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做好中医溯源工作就是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医学的深层理论含义,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探源中医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挖掘中医历史文物的遗存以追溯中医发展脉络
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是我们对历史认识的重要来源。作为有形可见的实物,文物能给人们关于历史最直观的感受,而两千多年漫长的中医药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的中医文献典籍与难以计数的文物。因此,溯源中医,我们要挖掘中医历史文物的遗存。
首先,要做好中医典籍的深入挖掘探究。中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流传下许多著名的医家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这些经典古籍著作不仅至今仍在指导着临床实践,而且也是中医药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挖掘中医经典著作,保护、学习好和传承好中医典籍,是溯源中医的重点工作。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来源,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名医医圣张仲景所著,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因此,做好中医典籍的深入挖掘探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溯源中医,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
其次,要从中医历史文物中溯源中医。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兴起,一批涉及医学内容的重要遗迹和文物被发现,如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养生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文献之一[7];举世瞩目的敦煌文书里,存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也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8]。此外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医药用具;敦煌石窟唐代医卷、医学壁画;陕西西安南郊窖藏金银医药用具和药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孙思邈遗址;湖北蕲春李时珍陵园,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中医药文物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包括中医医疗用具、中药炮制工具、建筑、遗迹等。这些中医药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表明了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中医药的生动图景。我们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这些古代遗存,逐步还原中医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发掘好、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同时分析这些历史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回答好中医药文化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
三、加强中医探源成果的宣传
除了做好中医理论体系的探究和中医历史文物的挖掘之外,探源中医,还要同步加强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对外进行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做好中医溯源成果的宣传不仅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中医队伍中来,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弘扬更加广大!
(卢承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李克强作出批示[J].中医杂志,2019,60(23):200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2-03-18].http://bg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21-07-07/22232.html.[EB/OL].
[3]魏孟飞.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国道教,2021(1):40-48.
[4]李晓方,李亚军.浅论佛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7):119-120.
[5]李良松.论儒家思想对中医药学发展之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18(2):10-17.
[6]管遵惠,管薇薇,管傲然,等.从阴阳蒙论《周易》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719-5723.
[7]刘瑶瑶,邓环.从马王堆汉墓典籍看中医药的发展历史[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6):109-112.
[8]叶太生,刘萍.中国本草典籍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403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