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脑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脑病的病因病机

脑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而言,外感、内伤、先天禀赋、中毒、外伤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令肝郁气滞、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心肝火盛、痰热扰神、瘀血阻窍、肠热腑实、肾精(阴)亏虚、心血(阴)不足、心胆气虚、脾胃气虚等所致。各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合为患,而表现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

第一节 脑病的病因

一、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指四时正常气候,统称“六气”。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外邪,统称“六淫”。六淫所致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可单一致病,更多为兼夹致病。

1.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动不居,易袭于上,常兼寒、湿、热邪致病。若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邪,上犯于头,则清阳受阻,气血不畅,阻遏脑络,引起面瘫、中风、眩晕、头痛等脑病,内伤头痛可由外感风邪诱发或加重。“风胜则动”,痉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即属于风。

2.寒邪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伤阳气,凝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若寒邪侵袭,损伤阳气,寒凝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常见络脉绌急而痛。寒邪常与风邪相合致病,临床表现以筋脉拘急挛缩、屈伸不利为特征,常见头痛、中风后遗肢体疼痛拘急。

3.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伤津耗气,扰乱神明。《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感受夏季炎热之气,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见“暑厥”“暑风”等脑病,以昏厥、四肢逆冷或四肢抽搐为主症者,多属中暑之重症,如《医学传灯》云:“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伤寒指掌》云:“暑月病久,忽然手足挛搐者,暑风也。”

4.湿邪

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着,不易速去,易伤阳气,困阻清阳,而见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肌肤则麻木不仁、肢体重着疼痛。若湿与热邪相合,湿热痹阻,可致痿证,症见肢体不遂、拘挛麻木、痿软无力,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运,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内生痰湿、痰浊,蒙蔽清窍而见神昏、痴呆独语、嗜睡多梦、癫狂等。

5.燥邪

燥性干涩,耗伤津液,易伤肺脏。外感燥邪,耗灼肺津,不能输津于皮毛,润泽五脏,以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证》所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6.火(热)邪

外感之火由感受温热邪气所致,风、寒、暑、湿、燥皆可化火,称“五气化火”。火热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火性阳热,如燔灼肝经,耗伤阴液,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四肢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火热内扰心神,可见烦躁、躁狂、失眠等精神失常症状,甚则神昏谵语。《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热瞀瘛”“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躁狂越”,均是火邪伤神的征象。

中医病因学的最大特点是辨证求因,即不仅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因而对六淫的认识不能单纯将其看作外界不正之气,应从病机上着眼,理解为各种外因和内因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即“内生六淫”。由于内生六淫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病理属性,因而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确定病理属性的六淫类别,以指导内伤脑病的治疗。如临床治疗中风偏瘫、震颤等肢体经络见症者,常用防风、秦艽、全蝎、僵蚕等治外风药;又如治内伤头痛,常配合运用藁本、蔓荆子等治外风药,每获良效。表明外风、内风俱属疾病的病理反应,其病机实质是一致的。

二、疫毒邪气

疫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其性质和致病特点与六淫相似。如《温疫论》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发病急骤,病症急笃,症情相似,传染性极强。疫疠邪气致病,多从口鼻侵入人体,可迅速传入各脏腑。

疫毒病性多属阳热炽盛,极易内陷心包,伤营动血,扰乱神明,损伤脑髓。疫毒邪气既可直犯于脑,也可先犯他脏,然后波及脑。疫毒邪气所致脑病,发作急性期病情危重,常常表现为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发热抽搐、口吐白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其幸存者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如智力低下、独语错语及肢体麻木拘急、挛缩痿躄。

三、情志因素

脑为元神之府,情志是脑神的正常生理活动之一。五脏之神在脑元神的统帅下发挥功能,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用,精神刺激,或精神紧张,情志不畅,扰乱五脏之神,伤及脑神而致脑病。

七情过极或持久情志刺激,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肝郁不达,导致抑郁焦虑,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情志不遂,肝郁神伤,或化火扰神,心神不安而致不寐、痴呆。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癫狂。暴受惊恐,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则不寐。惊恐伤肾,神机失用而痴呆。思虑伤脾,气血生化无源,心脑失养,而头痛、眩晕、失眠、健忘。意欲不遂,积忧久虑,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内生痰浊;或因忧愁思虑,心脾气结,聚湿生痰,痰气郁结,神志被蒙,而成癫证。突受惊恐,致气机逆乱,痰浊随气上逆,蒙闭清窍;或五志过极化火生风,风火夹痰上犯清窍,元神失控,发为痫证。肝郁化火,或忿郁恼怒,暴怒伤肝,使肝阳暴张,火炽痰壅,神明逆乱而发为狂证。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而发为中风,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四、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包括饮食失节,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偏嗜等,可直接损伤脾胃。一方面,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阻塞肢体经络气血运行;或上扰清窍,蒙蔽心神。另一方面,脾胃受损,生化气血不足,精微难以输布,无以濡养肢体、经络、脑窍。

饮食失节,饥饱无常,脾失健运,运化失调,痰浊内生;或素体脾胃虚弱,暴饮无度,损伤中气,聚湿成痰,痰浊内停,而致脉络痹阻,筋脉失养,发为麻木、痹证、痉证。脾胃中焦气机失调,导致清浊不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扰清窍,扰乱神机,发生不寐、健忘、痴呆、癫证,甚至诱发痫证。暴饮暴食,痰湿蕴结,化热生痰,痰热上扰神明,可致狂证、中风、神昏等。

五、劳逸因素

劳力、劳神过度,或过度安逸少动,导致脏腑经络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也可导致脑病的发生。

“劳则气耗”,劳力过度,耗伤机体正气,损伤内脏精气,导致脏气虚少,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可见痿证、麻木、痹证等。劳神过度,长思久虑,则易耗伤气血,以致健忘、痴呆、失眠、癫证。房劳过度,损伤肾精,精亏髓虚,出现头晕、头痛,健忘、痴呆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度安逸,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多寐、肢体痿弱、善忘痴呆等。

六、慢性久病

慢病耗伤气血,久病迁延体虚,津液不足,气血亏虚,肢体经络失濡,脑窍失养,或在此基础上继发痰浊、瘀血,可导致各种脑病的发生。

慢病持续难解,耗伤津液气血,痰浊内生,瘀血阻滞,可并发中风、痿证、痉证不安腿等。久病不愈,气血不足,不能濡润脑窍;或脾虚不化水湿,痰浊阻滞;或肾精亏损,精气不足,可致眩晕、头痛、麻木、健忘、痴呆、癫证。慢病久病,失于调摄,正虚难复,外邪乘虚而入,邪气过盛,客邪留滞,荣卫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面瘫、痹证、麻木、痉证发生。

七、禀赋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是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幼幼集成》云:“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导致脑病的先天因素主要与遗传、胎传等有关,包括父母体质虚弱、精弱、病精、母病及胎、胎孕期间调理失当等,以致胎儿在母体中发生疾病,尤其脑病更为多见。

先天禀赋薄弱导致脑病发生。人始生先成精,若父母精气不充,则胎儿禀赋薄弱,先天之本不足,精气匮乏,肾精不能充养脑髓,导致髓海空虚,发生健忘痴呆、癫证、痿证等,即所谓:“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先天禀赋异常也可导致脑病发生。父母患病或所禀精气异常,或环境因素损伤,或难产产伤,均影响胎儿发育生长,由此导致先天禀赋异常,可发生痫证、狂证。

八、外伤

跌仆打击、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脑病。脑髓震伤,络脉瘀阻,脑主神明失用,导致精神、运动失调而发病。轻则头痛、头晕、健忘善忘、癫痫发作,重则四肢抽搐、昏迷不醒,甚至死亡。若未直接损伤脑髓,也可扰乱脑神,导致精神抑郁、恐惧害怕、惊惕不安、失眠多梦、梦中惊醒等脑病。

九、中毒

中毒是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引起中毒的原因:外源性的如药物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职业接触毒物等;内源性的如脏腑浊气蓄积日久,损伤五脏,扰乱神机。

毒气犯脑,为害尤烈。虽然中毒的方式、类别、性质及损害程度不同,但均对脑髓产生损害。如药物过量、误食毒性药物或相畏相反中药等因素导致药物中毒,毒淫脑络,则烦躁不安、神识错乱、昏迷不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甚至死亡。如嗜酒暴饮,导致酒精中毒,毒气犯脑,扰乱神明,则狂躁不宁、行为暴烈、胡言乱语,或为痴呆、颤证。食物中毒导致毒淫脑络,则呕吐腹痛、头晕头痛、昏不识人、口吐白沫,甚至厥逆而亡。职业性中毒,如吸入有毒气体、长期接触重金属等,导致毒气蓄积气道肌肤,上扰于脑,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宁、口唇紫绀、呼吸急促,甚至昏迷不省、手足瘛疭、妄言乱语等精神症状。脏腑浊气蓄积,上扰清明之窍,神机失用,导致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语无伦次、健忘善忘等。

第二节 脑病的病机

一、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或疾病中病理变化的影响,使体内阴精和阳气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发生紊乱,失却调和,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

脑藏元神,赖纯阳以用,为真气所汇之处。脑为髓海,髓由肾精所生,精化气,气生精,元气旺则精气旺盛而脑充,肾精亏则髓海不足而脑虚。正如《灵枢·海论》所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亦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广义的阴精,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阴精不充,化生无力,髓海不足,则导致脑病发生,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健忘、痴呆等。

人体阴阳和则神志安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亏虚,髓海失养,或阴阳逆乱,脑髓错乱,清窍迷闭,轻则少寐不寐、健忘痴呆,重则昏不识人、惊厥逆闭。正如《素问·厥论》云:“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二、气血失常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和血流行周身,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足,上荣脑髓,濡养清窍,振奋神机。气血失常,必然影响机体和大脑功能。气血不足,则脑髓清窍失养;气血郁滞或逆乱,则清窍不利,脑髓受损,导致各种脑病。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头目,滋养脑髓清窍。久病耗伤气血;失血亡血,气随血脱;气虚无力,血行不畅;气血两虚,气血不能上荣脑窍,均可导致髓海空虚,清窍失养,神机失用,出现不寐、眩晕、头痛、健忘、痴呆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则出现肢体麻木、痿废不用等。

三、虚实夹杂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彼此消长。若正盛则邪消,邪盛则正衰。邪正双方的交争直接关系到脑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脑病的病理性质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以邪实为主,或以正虚为主。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足,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则以正虚为主,如血虚或肾虚眩晕,以及肾精不足的头痛、健忘、痴呆等。水液代谢障碍,痰由湿聚,痰浊内生;或痰郁化热,痰火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血行滞涩,瘀血内阻,痰、火、瘀胶结,则以邪实为主,导致痰浊眩晕、痰热失眠、瘀血头痛等。虚实之间可转化兼夹,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伤阴,可出现肝肾阴虚,或阴虚兼有阳亢,以虚实夹杂为主。

四、脏腑功能失调

1.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为诸多脑病,尤其是情志相关性脑病的发病基础。人体正常功能活动有赖气机顺畅,气机升降有序,则心平气和、情志活动正常。各种不良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郁结,成为情志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如清代魏之琇言:“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肝郁气滞贯穿郁证等多种情志病的始终,成为其重要病理环节。肝郁气滞日久生变,又可引发各种脑病。如肝郁神伤,或化火扰神,引起郁证、不寐等;痰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发为癫证、厥证;暴怒不止,引动肝胆木火,郁火上升,冲心犯脑,发为中风、头痛、狂证;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凝滞,致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气血不能上荣脑髓,神机失养,神明混乱而发为痫证、痴呆等。

2.肝风内动

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肝病则血不荣筋,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脑病多数病证均与肝风内动有关。

如热极生风,表现为痫证、痉证等;肝阳化风,表现为头痛、眩晕、脑鸣耳鸣、中风、厥证等;阴(血)虚风动,表现为中风、痉证、颤证、脑鸣耳鸣等;风入经络,表现为痉证、中风、面瘫等。

3.肝阳上亢

忧郁恼怒,气机郁滞,日久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阴液;或房劳所伤,年老肾亏,水不涵木,肝木失荣,肝阳升动太过,阳亢于上,表现为肝阳上亢。

肝阳独亢,上扰头目,发为头痛、眩晕;肝阳暴亢,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发为中风、厥证、神昏等;肝阳暴张,肝胆气逆,化火灼津,火炽痰壅,上扰心神,神明逆乱,发为狂证。

4.心肝火盛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母病及子,心肝火旺,扰乱心神,神明逆乱,导致脑病发生。

肝火上炎,或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心神错乱,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肝郁化火,逆乱扰心,神志被蒙,而成狂证;肝失疏泄,气郁日久,进而化火扰心,发为郁证、狂证、不寐等。

5.肾精(阴)亏虚

肾藏精气,主骨生髓。若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或劳役、房事太过伤肾,或久病脏腑受损,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而致脑病。

肾精亏耗,不能充髓,肾虚髓空,发为眩晕、头痛、耳鸣脑鸣、健忘、痴呆。阴精耗损,肌肉筋骨失养,发为痿证。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亢逆于上,气血逆乱,神窍闭阻,发为中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或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筋脉失却任持,发为颤证。

6.心血(阴)不足

心藏神,五脏六腑气血阴阳调和,心有所养,邪无所扰,神有所藏,则心神安宁。

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或病后体虚,心血(阴)不足;或内伤情志,心火亢盛,耗伤阴血,令心失所养,神无所藏,引起不寐、郁证、健忘、痴呆等。

7.心胆气虚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人之勇怯与胆主决断相关,胆气盛则遇事果断坚定,胆气虚则决断无权、优柔寡断、遇事善惊。“胆气通于心”,心胆相通,心与胆为子母关系,胆主决断,须在心主神明统领下才能进行,而心主神明又需胆的决断才能正常行使。

若因素体胆虚,或暴受惊恐,胆气虚怯,胆主决断失职;或因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病后体虚,心气虚怯,令胆郁失宣,终致心胆气虚,心神失宁,发为心悸焦虑、郁证、不寐、脏躁等。

8.脾胃受损

饮食劳倦,年迈久病或术后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清窍失养;外感湿热、寒湿之邪,或饮食生冷肥甘,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变生湿、痰、饮,上扰清窍,导致脑病发生。

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头痛、脑鸣耳鸣;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发为痴呆、失眠、健忘。脾运失健,内生湿热,濡滞肌肉,浸淫经脉,发为痿证。脾胃受损,痰气郁结;或痰浊郁久生热,痰随火升,蒙蔽脑窍,发为癫狂。脾胃受损,精微不布,痰浊内聚,一遇诱因,痰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闭心神清窍,发为痫证。

9.肺热津伤

肺主通调水道,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发为痿证。

10.肠热腑实

大肠传化失司,体内糟粕蓄积,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上扰清明,损伤脑髓引起脑病。

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大便秘结,浊气上扰,发为头昏、头痛、眩晕;阳明热盛,浊气壅结,上扰清明,发为中风、神昏;五志化火,痰随火升,腑实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而发为狂证;表邪内传阳明肠腑,化热入里,致阳明热结,里热炽盛,发为痉证。

五、邪犯心脑

1.痰浊阻滞或蒙神

痰饮无处不到,凝滞而成痰浊。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可见麻木、痉证;痰浊内盛,蒙闭清窍,或夹风上扰,可见头昏、眩晕、头痛、耳鸣脑鸣;痰浊蒙蔽心神,神机失用,可见不寐、痴呆、中风、癫证、神昏等脑病。

2.痰热扰神

痰热扰神,心神不宁,发为不寐、郁证、痴呆、躁狂等;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或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可见中风昏迷、狂证;痰热内蕴化火,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热极生风,筋脉失约,可发为中风、颤证、痉证等。

3.瘀血阻窍

各种原因导致血行瘀滞不畅,凝结成块,形成瘀血。瘀血阻滞肢体、经络、脑窍,或扰乱心神,神机失用,或脑窍失养,发为脑病。

久病入络,络脉不通,瘀血停滞脑窍或肢体经络,引起头痛、眩晕、癫狂、麻木、中风偏瘫、脑瘤等;瘀血扰乱心神,引起失眠、健忘、痴呆;跌仆损伤,脑髓受震,脑脉瘀阻,而致神志逆乱,引起痫证;脑中蓄血,郁而化热,络热血瘀,损害脑元,闭阻神机,引起出血性中风、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