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奇的灸法:化脓灸治疗肺系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化脓灸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医肺病理论发展简史

中医肺系疾病一般包括感冒、咳嗽、哮证、肺胀、喘证、肺痈、肺痿、肺痨等,西医学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诸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肺脓肿、肺结核等均可参考肺系疾病论治。中医肺病学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在甲骨文中便记载了20多种疾病,其中与肺有关的疾病有鼻病、咽喉病。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记录了不少治疗肺病的常用药,如贝母、桑叶。大量文献资料说明,中医学对肺病的生理病理具有系统的认识,对其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与良好的效果。这些经验经过长期反复验证,不断地得到完善。其形成和发展,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可至当代,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要了解中医肺脏疾病,必先清楚中医对肺的有关论述。肺,在脏腑中位置最高,有“华盖”之称,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对抗外部能力差,易受外邪侵袭,故又有“娇脏”之称。肺为“娇脏”,指的是肺在脏腑中位置最高,且肺娇嫩,不耐寒热,为清虚之体。肺在体合皮毛,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适应。其生理功能主要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肺主宣发与肃降,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气与津液的作用;肃降是指肺具有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的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说的是肺具有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及津液代谢作用,是肺生理功能的概括。

中医肺脏病理论肇基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充实于晋隋唐,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又经过现代长期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是伴随着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中医理论的整理、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发展过程大体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理论萌芽阶段、理论形成阶段、理论丰富阶段、理论发展阶段及理论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