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在今天我去处理一件事情时再次路过那里,看到路边燃放鞭炮礼花的残余垃圾还在马路两边,我又想起了老人,以及那只黑狗。正好我出发的早,回头到了老地方停了车子,便走过去看了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到处长满了杂草杂树,显然很久没人清理过了,原先繁忙和热闹场景不复存在,显得有些寂静无声,一片荒凉,唯有屋子和槐树依旧,只不过屋子被上了锁,门上都没人贴新的挽联对联,还是去年老人逝世的时候贴的,估摸着这地方再也不会有人住了,不由生出些许悲凉。很快我移开目光,径直看向之前栓狗的位置,然而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只黑狗压根没人管,已经没了,不过这次我给它解链子这件事情,应该是没人管了,因此我捂住口鼻走过去,解开了链子,然后跑回车子旁边,再回头看了一会,随后不再留恋开车离开了。在坐上公交车后,我一直思考着一些问题,因而在到达目的地,处理事情时显得心不在焉,因此又说错了些话,得罪了一些人,尽管我解释了,然而并没有用,我并没有像之前那样逃避,而是在聊天软件上与对方进行了诚恳地道歉。坐在返程的公交车上,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农村照这样发展下去,年轻人逐渐走光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村相继凋零的情况,我恍然若失,原来不仅人会老,村子也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公交车司机吐槽过一件事情,那天大概十点左右,正好到了一个村子,几位老人颤颤巍巍地下了车,下一站正好是终点站,进了站点司机就和旁边一个50岁上下的人聊起了刚才那一幕,他吐槽道:“我找不到(不知道)那些老人怎么想的,就喜欢坐个公交车,可能就是不要钱刷个老年卡,平时也就算了,尤其是早上,一上一大车老人,上下车又慢,搞得本来一趟只要40分钟的,结果搞得一个多小时才到,早上年轻人要赶着去上班,跟我发脾气,说迟到要扣钱,压力大,两个人要养四个老人加一个伢。我也没办法,你说老人坐个公交车去城里买点东西,或者有个什么事情到城里去办还能理解,他们偏偏就不是的,有的到城里就是到公园里坐一天,下午又坐车回来,有的到了终点站下了车,结果出来的时候他就在那里等着在,又上公交车,就像搞得好玩的一样的。”
“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就这样的,年轻人走光了,农村就剩下一些老人,没得事他就喜欢到处转悠。”
“现在老年人就已经这么多,年轻人又不愿意结婚生伢,就跟那个栽树一样的,有的树都老了,成了柴火烧完了,你那个新树没得人栽,迟早整个林子都得光秃秃滴。”
“那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咯,好了,走了。”
说完五十岁左右那个人正好到了车门口,下了车,我当时也紧随其后下了车。
很快公交车到了终点站,我下了车转头去了外面,开着我的三轮电动车往家里开去。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偶然看到我收藏的、曾经刷到过的短视频。在短视频里,一位老师提出了松茸效应,在某栏目一期节目里,云南有一家需要凌晨三点去捡松茸,尽管如此收入依旧微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自然资源——松茸数量有限,去晚了就被别人捡走了,所以不断内卷,所有人都争相一个比一个起的早,所有人越来越辛苦但产出还是那么多,并没有改变现状。对应在农村种粮食这件事,为了抢占水源和维护土地及土地产出物,人越生越多,我曾经年少时在村里见过有些人口多的家庭通过不断挖沟渠的方式,像蚕啃食树叶一样把别人土地挖到了自己地里,本来是两块大小差不多的土地,通过几十年的蚕食,土地差异才显现出来,有些家庭敢怒不敢言,因而基本上在那个年代人能生孩子就生,如果一家里只有三个孩子就成了弱势群体了。比如在某些电视剧里为了水源和土地大打出手的事情频频发生。因此人口越来越多,所能分到土地越来越少,内卷越来越严重,矛盾也越来越多和越激化,造成了大量问题。
这时候有两个方案,一是给钱,提高“松茸”价格或者给予补贴,但是有诸多问题,不同地区资源和人口分布都不一样,很难做到平衡,这种办法只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产出物适用。二是动人,把大部分适合打工的人移出来打工,剩下人自然少了,资源就够分了,但这会导致某些的乡村凋零。这样做合不合适呢,在农村长大并且干了多年养殖的我来说,这样做当然是合适的,虽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他们离开正说明原地挣不到钱,想要原地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投入和产出比又十分悬殊,这并不划算。我曾经在省城农业大学进修过,当时的几位教授就这个问题作了研讨,我认为他们比网上某些夸夸其谈所谓的教授真才实学多了,他们认真走过省内很多地方,上至发展好的国家示范区,下到贫困山区村子。
谈到了某些地方发展历程和理念,比如某地小龙虾产业、某地艾叶产业等等,还有一些虽是小规模但借助互联网也发展地很好,比如原生态没有任何污染和农药的高山萝卜和深山水果等等。还有到国外各个国家的考察经历,最后得出结论:最好策略是把人移出来,在其市县区发展房地产,在中心城市或者附近省中心城市发展工业制造业,在核心城市发展科技产业,并且投资医疗和教育,毕竟人是跟着这些走的,这样才是最划算的,由于大城市积聚效应,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供给,大部分人也愿意来工作。有人说为啥不在农村或者县市区大量发展呢,事实上真有人这么干,某个国家就这么大量干过,但事实上没过几年,人很快流走了。在我所在城市,我看过很多县城,他们都首先根据能留下来的人慢慢发展房地产,把人聚到县城,然后再根据人们就业需求开展招商引资建工厂,事实上留下来大部分都是孩子母亲或者奶奶在干活,正好对应现实人们就业需求,有了钱之后发展教育和医疗,建了很多学校,医院也能招一些专业人才,这才是正确的发展一条龙服务。我记得有些地方不顾现实举债发展被很多人批评了,这显然是不在其位的思维,事实上很多都是迫于无奈才会这么干,或是上级试压,亦或是不是所有人能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想要解决问题就得搞钱,而且是长期可供流入稳定的资金或者资源……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地区,尊重人们需求发展措施才是最合适的,不合适就利用有限资源尽力而为吧。原有的地方如果适合发展农村旅游就搞农村旅游,其他的地方交给当地成立的市场主体去运行,毕竟人往高处走,所有配套措施也是跟着人走的,尽可能做到在现有资源局限下让大部分人尽量满意。虽然这样做各地发展仍旧不平衡,但是人的幸福程度能相差不多,这是学习并改良的某些国家发展模型。如果是十几岁二十多岁我会反对,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十分认同的,站地角度多,自然看得也远。
在我所在村子,近些年来,土地也开始流转承包给个体或者合作社,土地聚块合并以后全机械化运作,这样即便是留在农村也能有相当不错收入,而且利用政策调控可以使得一些不适合打工的人利用互联网把当地产品卖出去也能有一份收入,因而解决了很多问题,总之是一个众赢的可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