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张冯汲郑传 1.张释之得遇明君,官至廷尉
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就是西汉赫赫有名的正直谏臣张释之。张释之以秉公执法、直言敢谏闻名于世,有西汉“包青天”之美誉。当时人们赞颂他“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明代大才子顾璘也曾做诗赞美张释之:“汉廷贤士虽无数,四海偏夸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堵Zhe阳(今河南方城)人。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因家境不错,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张释之为官十年,没有被提拔,默默无闻。(汉朝前期,郎官需由家中出钱,支付在任上的所有开支,包括文书支出,才有机会补官。)张释之心中不安,想着这样做官,总有一天会耗尽哥哥的家产,就想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是个人才,舍不得他离开,就想办法把张释之补为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国家大事,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谈些马上就可以实行的。”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讲的头头是道。文帝很满意,就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有一次,张释之跟随文帝游上林苑,来到虎圈,文帝就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环顾左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正在旁边,就代替上林尉回答,答得极周全,想借此彰显自己的能力。文帝说:“作为官员不就应该这样吗?上林尉不合格。”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
张释之上前问道:“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一个人呢?”文帝说:“是一位忠厚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呢?”文帝说:“也是一位忠厚长者。”张释之说:“周勃、张相如都是忠厚长者,
可他们连话都说不利索,现在这么做,难道让人们效仿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朝不就是因为重用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做表面文章,却对朝政得失提不出谏言,也不会关心国家兴亡,因此秦朝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日渐衰败,到了二世便土崩瓦解。现在陛下仅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破格提升,我担心以后大家都会争着夸夸其谈,却没有做事情的实际才干。而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这样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可是事关重大啊!”文帝认为张释之说得对,就没有提拔啬夫。
其实这种社会风气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实干的人往往不善言辞,谨言慎行,而伶牙俐齿、夸夸其谈的人更容易得到赏识,这就需要领导要擦亮眼睛,更需要像张释之一样的刚直不阿的谏官。
回去的时候,文帝召张释之陪乘,车子缓缓前行。一路上,文帝与张释之谈论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文帝很满意,任命张释之为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的官员)。
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张释之追上去拦住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弹劾太子和梁王。这件事连薄太后都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育儿子不够严谨。”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特赦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很惊讶,张释之有如此的胆识,提拔他为中大夫。
过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文帝登上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文帝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和着瑟的曲调歌唱,想到千秋以后的事情,不禁感到凄凉悲伤。文帝回过头对群臣说:“我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涂在上面封起来,那谁也打不开。”群臣都随声附和,只有张释之说:“只要里面有引起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整个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起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也不必忧虑。”文帝称赞张释之的看法,后来,采用了张释之的建议薄葬,陵墓果然没有被盗。
此后,张释之提升为廷尉,那他是怎样秉公执法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