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成为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现状、概念与行动
一、加快培育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企业不断增强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十四五”规划时期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全面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1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1]。2021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2]
简而言之,科技创新驱动的企业创新能力尽管有了明显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创新企业相比,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协同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也正是这些不足,形成了我们学习世界一流创新企业成长经验的动力。
(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创新能力中原始创新能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始性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OIN)是基于中国创新发展背景提出的概念,陈劲等认为原始性创新体现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发明或突破。整体来看,原始性创新内涵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原始性创新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并强调其延展性;其二,原始性创新是实现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原始性创新多为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RI),更强调从“0”到“1”的突破及其带来的颠覆性意义与价值实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本书认为原始创新能力更体现为创新主体对根本性主导技术的控制力及其获取突破性附加价值的能力。要突破科技发展的瓶颈,实现“超越追赶”,就应重视原始性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3]。因此,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当前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最基本、最严峻的挑战。
当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链安全性不高。据数据显示,在中国工程院2019年展开的26类代表性制造业产业的产业链安全性评估结果中,仅有6类产业的安全性显示自主可控,占比达23%;依赖度极高、依赖度高的产业分别占比30.8%、0.77%。总体上看,虽60%的产业安全可控,但仍有40%的产业依赖国外。第二,中国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代表性制造业进行的国际对比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飞机、机器人、节能汽车、新材料等产业与世界尚有差距,而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等产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较大。第三,产业链存在严重的“卡脖子”短板。周济指出,中国在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能力弱,“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环节仍严重依赖进口,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的隐患。第四,高水平科技奖项、国际量级大科学家的缺失。数据显示,中国至今为止只有一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国际量级大科学家数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综上所述,亟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整体原始创新能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企业500强”共申报发明专利34.55万件,比上年大幅增长51.72%,增速较上年提高了31.79个百分点。然而,“2018中国企业500强”专利总量中,发明专利占比仅为36.16%,却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企业90%以上的占比[4]。
(二)创新协同度不高
中国产业整体的创新协同度不高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又一大挑战,主要体现在:首先,创新主体要素间的沟通程度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作为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与其他主体的沟通差,信任程度低,使得产生的知识商业化程度低,没有实现知识增值。何录菊、马李以浙江省台州市173家制造类企业及9所高校院所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影响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因素,其中选择“合作伙伴缺乏诚信”“合作研发结果不佳”的企业占比高达63%和65%;其次,创新主体要素间的协调程度低,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间存在断层。孙锦礼对近5年河南省20余所应用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研究发现,大量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适应性,无法满足企业的真实需要;再次,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各主体的利益不同,往往难以保障其合作密切程度。正如糜志雄、张斌分析产、学、研协同现状时指出,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不同主体之间由于在创新成果、创新理念以及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创新主体间合作的积极性程度低;最后,协同整体呈现的匹配度较低。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实践之间的匹配度,高校研究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系统内部知识、资源、行为的匹配度都偏低。因此,优化企业内部协同创新模式,提升创新主体要素的知识增值能力,提高创新协同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中国科技成果总量不断跃升,居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较低,一方面,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科技部开展的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成果统计测算结果显示,在其收集到的9302个样本数据中,仅有47.3%的课题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2015年,清华大学陈劲教授团队收集了全国682所高校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专项问卷调查数据,经测算,“高校近5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估值为17.6%”;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展开的专利利用率测算中,以截至2014年年底的905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全部有效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出“高校专利许可率2.1%、转让率1.5%,科研单位专利许可率5.9%、转让率3.5%”;基于PatSnap数据库2008——2017年的联络出售专利数据,可以推算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6%,而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另一方面,中国专利实行一次性售卖机制,即一项专利只能属于一个合同、一个受让方,可能几个专利包含在一个技术转让合同中,而无法将专利重复出售给不同企业。美国的技术转移则采取非独家许可制,一个专利可以同时许可给不同的企业,大大增加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
(四)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强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整体规模大,但如飞机、舰船、汽车的发动机和芯片等方面的生产水平不足,是中国制造业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中国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显著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整体技术含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也较低。中国只有少数行业的极少数企业能够深入掌握核心技术,参与到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演进中。产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以简单的合成组装等OEM生产模式的企业占比仍然较大。2016年,中国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40%,这一指标远远高于日美等发达国家;第二,中国产业整体投入产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低。2015年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864,2016年为0.942,与发达国家数据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来看,中国产业链治理模式需改进,治理水平偏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程度低,资源共享、创新协作程度低,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的循环利用程度低;第三,产业结构整体亟须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发展程度不足,品牌方阵尚未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化,决定了产业链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起步较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难以实现高效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网络的覆盖能力有限等问题仍然十分显著。
(五)经营能力低于国际水平
其一,国际化方面,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全球人才、技术、管理、金融等生产要素及自然资源,形成全球化运作架构和经营布局。2018年9月2日公布的“2018中国跨国公司100大” 显示,中国企业入围门槛为7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9%;且海外资产占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海外员工占比分别为18.79%、20.86%、9.76%,虽较上年均有提高但仍然远低于国际水平。
其二,企业效益方面,“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5%和9.6%,比同年世界企业500强低了1.8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世界500强平均利润38亿美元,中国500强约为其1/4。
在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交汇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产业链水平之间的竞争。因此,培育和发展世界一流创新企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创新是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世界一流创新企业”是在新时代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实践概念,这一概念对创新型企业的领先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创新创业环境的日益改善,催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同时,企业通过转型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涌现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企业仍普遍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弱等困局,这些短板与不足使得中国企业距离世界一流创新企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格局,中国企业只有明确定位、认清差距,才能进行针对性改善,从而抓住机遇,抢占新一轮创新制高点,成长为世界一流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