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的看法
“君子不言利”,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关于“君子”的说词。它源于孟子见梁惠王时的对话。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鲁国权贵孟孙氏的后裔。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曾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并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儒学见解,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宣扬“仁政”,并率领一众弟子出游各国。据《孟子》记载,梁惠王见到孟子时即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见远在战国时期,像梁惠王这样的一国之君念兹在兹的也是国之利、王之利的利益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君也都认为富国强军之道在于获取更多的利益。然而孟子以其所谓养浩然之气的君子之气,置仁义于首位。孟子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在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层次最低的就是商人。农业是解决人们基本生命需求的最为基础的产业,在《管子·小匡》中就有“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的说法。而商人的商业活动是通过拿他人的东西去进行交易来获利的,是利用地域差及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进而被认为是不劳而获的。再加上确有商人具有贪婪本性,表现出唯利是图,因而遭到社会的排斥,使其政治地位偏低,被认为是不讲人性和道德的欺诈奸猾之辈,因此在大众口中就有无商不奸的极端说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不是因为群体违法,大众的负面评价都属于道德伦理范畴,是社会的大众伦理观对商业营利行为和结果的评判,是农本精神对商业贸易价值的低估和对商业经营的道德评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商业洗礼,经历了“全民经商”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商业伦理问题,商业贸易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准则也是逐步通过社会实践才得到认可和规范的。这些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当代中国商业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商业伦理观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