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纵横:罗康瑞管理思想探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83/51502283/b_51502283.jpg)
立志创业,乘势而起
大凡来过上海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新天地游览,因为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今天的上海新天地无疑已经成为一个让外国人看起来觉得很有中国味,让中国人看了觉得很有西方特点的地方,这片融合了传统与时尚的商业街区早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并且深深融入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中。
“历史学家说它看上去旧意浓浓,新闻记者说它有别样的风华,作家们说它是上海的一个童话,经济学家说它提供了2093个就业岗位。”这是作家凌志军在《变化》一书中对上海新天地的描述。游历过新天地的人大都为它的精致、奢华和大气所折服。这种精致并非现代城市化建设中那种千人一面的感觉,而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是上海特有建筑风貌在灵魂和精神深处的独特体现。多少年来,正是由于这种精致,使新天地既成了许多旧城改造试图超越的经典范本,也让它的缔造者——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国香港企业家声名远扬。
房地产界的成功人士——罗康瑞,既为香港商界的人士所熟知,更为内地许多关心房地产事业的人所了解。时至今日,尽管业界熟悉的“天地系列”早已从上海走向了全国,但罗康瑞依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甚至有人拿他与中国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相比。他既是香港近代成功企业家的浓缩版,也开启了香港房地产商人进军内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在他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香港商人异于常人的精明,也可以看到近代成功企业家的大气。翻开罗康瑞这本书,你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许多许多……
虽然出身富二代,但早年的罗康瑞接受了异于常人的磨炼。尽管在创业遭受挫折后得到父亲的帮助,在香港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但他有着更加远大的志向,最终从初期不起眼的香港小建筑商做起,到今天成为涉足高端房地产业的巨商大贾。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谱写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特别是新天地这一大手笔的“画作”,更是令罗康瑞名满天下。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敲开了事业的大门,以房地产业为依托,拿新天地赢得了天下人心,然后以点带面,打开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罗康瑞成功的妙诀在于他的明道(懂得道理)、取势(顺应时势)和优术(管理的技巧),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成就自己,干出了一番不朽的事业。话说回来,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能力很强的人也有很多,但能够如罗康瑞般懂得顺时应势的人还真不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势呢?大凡人生之“势”,各有不同,但不外乎“察势”“造势”“顺势”三种。所谓察势,即从“无”中看出“有”来,也就是说,做人必须要有“眼光”和胆识。所谓“造势”,就是敢于亮出自己的底牌,为后期的发展赢得声势,奠定成功的基础。所谓顺势,是指既与时势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不违背规律办事,更不逆天行事。这三点,罗康瑞都做得恰到好处,也因此成就了罗康瑞在地产界的传奇。在罗康瑞看来,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能识得时势者,必为英雄。正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对姜维说过:“凡兵法韬略,说透了,不在术,而在道。”罗康瑞清楚地知道,“阴阳变化,虚实奇正,术是表,道才是根本”。势即天道,天道所在,一个人不想成功都不行。一个“势”字点活了罗康瑞管理企业的精妙之处,也概括了他人生的成功所在。其中的奥妙,非此所能尽也,须从他的事业中来领悟。
由弱而强,由次而先,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罗康瑞从早年的磨砺,到少年时期靠自己一个人的奋斗完成6年的留学学业,到后来脱离父亲的庇护,借款10万元自立门户,立志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种不甘受制于人的强烈的自主意识,体现了他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是他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开拓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这种自主意识和冒险精神正是一个集大成的企业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回顾罗康瑞走过的历程,他的人生轨迹并不简单。源于明道、取势、优术,使罗康瑞虽然历经磨砺,但最终能够乘势而起,取得人生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且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能够像山一样做人,像水一样做事。
·早年磨砺
人生既是一场悲苦的修行,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谁也不是天生注定就是成功的。正如生活不会按你所想要的方式行进,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历经孤独、迷惘和困惑,然后再照亮你前行的路。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者,只有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用罗康瑞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不断地磨炼自己,你才能尝到甜头,赢在最后。中国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凡要乘势而起者,必须在身心上能经得起压力,否则毫无出路。古之乘势而起者,必先磨炼其心志,修养身心。身陷逆境,经受常人难以忍受之折磨与洗礼,这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如今天的王健林、史玉柱、潘石屹、王石等行业的“大佬”们,当初也只是平凡出身,但有了雄心壮志以后,定能有所作为。正所谓“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事业便会有多成功,你便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关于罗康瑞,今天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这个富二代出身的人从年轻时候起,不愿意在父母的羽翼下生存。通过向父亲借10万元钱开始打天下,造公屋,卖混凝土,在辛苦经营并挣得10亿元身价后闯进内地。伴随上海的老城改造,他一“战”成名,7年后拼出500亿元的财富。而初期的罗康瑞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他立志要成为大人物,他无时不在调整自己的坐标,尝试着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立足点,有志于做“那只欲与他人一比高下的沙鸥”。这既是那个特定时代大多数年轻人激情燃烧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企业家在成功以前必经的磨砺。因为在没有成功之前,人人都是小人物。
罗康瑞,男,汉族,祖籍广东省普宁市,1948年4月出生于中国香港,是香港地产大亨罗鹰石之子。然而,这个在别人看来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公子,却自幼被父亲严加管教。由于父亲奉行传统教育,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六点起床,九点睡觉,雷打不动,一个月的零用钱不超过10元”。罗康瑞虽出身富贵,却没有过上传说中的富二代生活。每逢周日,罗鹰石便会带上家里所有的孩子,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视察建筑工地。而从小就具有商业天赋的罗康瑞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每当吃晚饭的时候,父亲总喜欢坐在饭桌前讲一天的工作趣事。然而,罗康瑞的几个哥哥、姐姐却并不喜欢听,总是两三口扒完碗里的饭,早早下桌。唯独罗康瑞瞪大眼睛一动不动,生怕漏掉一个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小小年纪的罗康瑞就知道了“资金运转”“项目投资”“招标方案”等新鲜词。
“望子成龙”是普天下特别是中国父母的心情。与大部分家长一样,1963年,父亲送当时年仅15岁的罗康瑞去澳大利亚求学。为了锻炼他的吃苦精神,磨炼他的意志,罗鹰石特意安排他坐货船,跟货船水手一起去。尽管母亲心疼儿子,建议让他坐飞机去,却被父亲一把拦住。按父亲的意思,如果要坐飞机,就干脆别去留学了,直接到他的工地上干活去。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罗康瑞在海上漂荡了13天后到达澳大利亚。由于海上的颠簸,罗康瑞几乎把胆汁都吐了出来,以至于此后的十多年里,罗康瑞一看见轮船就头晕。
然而,父亲对罗康瑞的磨炼并没有停留在此,在澳大利亚留学的6年时间里,父亲只给了学费,没有给过生活费用。为了养活自己,罗康瑞除了发奋学习以外,不得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赚取生活费。除了依靠教人咏春拳以外,他甚至去酒店当门童搬行李,去工厂和餐厅打临时工。这样的环境不仅锻炼了罗康瑞的身心,磨炼了他的意志,而且让他初步尝到了赚钱的乐趣。在求学的6年时间里,罗康瑞没有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然而,1969年,罗康瑞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系毕业回港后,父亲也没有给予特殊照顾,特意把他安排到自己的一家纺织公司当工人,以便于他从基层干起,一点一点积累经验。由于当时香港工厂论资排辈的现象十分严重,谁年龄大谁说了算,年轻气盛的罗康瑞很是看不惯,并且对父亲的安排也十分不满:“自己明明很能干,凭什么要干打杂的活儿!”于是他开始谋划如何改变现状,并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尽管这一想法刚一提出便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父亲最终没有拗过罗康瑞的决心,同意了他自立门户。
·创业经历
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不轻言放弃,至少能够做一个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如果你足够努力,你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在人的一生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懊悔都没有。即使跌倒了,爬起来就行。不爬起来,不仅别人会瞧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因为所有的辉煌与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与跌倒。只有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不会辜负你。从少年、青年甚至中年,罗康瑞的人生同样有过艰难的历程,没有人帮助,没有人陪伴,需要他独自走完。但罗康瑞没有畏惧,而是昂头走过去,在经历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以后,他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只有多走弯路,才能找准捷径。经历也是人生,可以修炼你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因此,永远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其实只是别人的起点。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蓦然回首,你才会发觉,原来你的潜力远远没有爆发出来。
1971年,罗康瑞向父亲借了10万元成立瑞安公司。但父亲却和他有约在先,钱不是免费的,除了由母亲做担保以外,还需要按季支付利息。1972年的罗康瑞尽管只有24岁,但他对当时香港的观察及对自己人生中每一个目标的驾驭丝毫不亚于父亲。特别是在创业之初,对公司做什么的问题,罗康瑞想得很清楚,而且目标十分明确,就从他感兴趣的地产建筑行业起步——做工程承包。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全面的衰退以后,香港的经济逐步恢复。介于当时诸如李嘉诚等很多产业大佬都开始涉足房地产,年纪轻轻的罗康瑞锐敏地捕捉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香港的房地产正在止跌回升,由此传递的信号表明,建筑工程项目将大有发展前途。依靠从父亲手上借来的10万元,罗康瑞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准备大干一场。瑞安创立初期只有5名员工,且全都挤在仅有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当时的条件可谓十分艰苦。公子哥出身的罗康瑞兢兢业业,做事的态度丝毫不输于任何人——“白天西装革履找项目,晚上乱七八糟打地铺”。在创业的头7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然而,由于欠缺历练和经验,再加上投资领域繁杂,半年下来,罗康瑞一个项目也没做成,不仅账面上的10万元所剩无几,而且马上将面临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的严重困境。客观而言,“那时10万元并不多,企业想要存活并不容易”。然而,“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父亲再次伸出了援手,介绍其在香港舂坎角修建一幢别墅,这一项目使罗康瑞顺利拿到了150万元的利润。除了借钱给罗康瑞创立公司,父亲还介绍给他第一笔生意。对于父亲当年伸出的援手,多年以后的罗康瑞仍然心存感激。然而,虽然在父亲的帮助下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倔强的罗康瑞认为“靠老爹赚钱不算什么本事”,发誓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么,未来能做什么呢?命运好像特别眷顾罗康瑞。由于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口的迅速进入,使香港当年的房地产市场快速膨胀起来。为了解决住房难的问题,1974年,香港政府拟推出一个名为“政府出资、承建商建造、优惠价格租给居民”的公屋建设项目。客观而言,如果是普通的、利润较高的房地产项目,根本轮不到当时年轻且资历尚浅的罗康瑞,众多的房地产大佬将会为此激烈竞争。正是由于公租房开发建设的利润低,当时香港的地产商竟然没有几个人对此感兴趣,从而给罗康瑞一个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极好机会。当年8月,罗康瑞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拿到了其中一个3000万元的项目,而这也是罗瑞康接手的第一个真正市场化的项目。根据罗康瑞多年以后在不同场合的回忆,虽然公司40多人的团队辛苦了两年才挣了100万元的利润,但依靠这一项目,罗康瑞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积累了经验,也赢得了“公屋专家”的名号。这一项目的成功也让罗康瑞开始了与政府长达5年的合作。
项目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与政府合作,从中赚取的利润十分低。“一个项目也就50万元、100万元,饿不死,也撑不着”。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呢?机会当然有,但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抓住,而且有本才能得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1976年,罗康瑞参加了香港维多利亚附近的一宗土地竞拍,结果光土地保证金就要4亿元,他根本玩不转。不过,玩不转这么大的地产,但这么大的项目,从中分一杯羹总还是可以的吧?从这次竞拍中,罗康瑞意外地了解到,当时香港建筑所需混凝土都是从巴西进口的,“价钱高不说,还经常误工期”。那为什么香港本地不生产呢?罗康瑞经过调查和思考后发现,因为混凝土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工人多,而且噪音大,而香港当年人工成本高,场地不宽阔,所以还不如进口。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罗康瑞想到了通过劳务派遣来解决这一问题——本地人不愿意干,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肯定有人愿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罗康瑞想到了就立马动手。于是,在1977年,罗康瑞从巴西购买了4台大型搅拌机,注册成立混凝土公司。正如他所料,公司招募公告一宣布,3个星期就从东南亚招来500多人。由于公司生产出来的混凝土不仅质量好,而且成本比从巴西进口低了25%,结果产品一拉出车间,立马脱销。公司成立的第一个月就卖出800万吨混凝土。3个月后,罗康瑞一算账,仅混凝土一项就让他大赚了1000万元。此后,罗康瑞一鼓作气成立了装修队,混凝土公司保证原料生产,建筑公司承办工程制造,装修队完成室内装潢。靠着一条龙服务,他一年轻松赚到5000万元。而7年后的1984年,瑞安集团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罗康瑞挣下10亿元。
然而,赚到了钱的罗康瑞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加紧自己的商业布局,寻求更大的发展契机和突破空间。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罗康瑞是何等聪明,他马上调转方向,转向内地。1985年年初,罗康瑞亲自深入内地考察。他先后去了广州、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经过考察,罗康瑞最后选择了上海,因为那里“商业氛围浓,守规矩”。而进军上海依靠的还是老套路——搞“公屋建设”。当时上海的闸北区有一个街道有意试水公租房,有着6年多开发经验的瑞安集团成功拿下了这一公租房项目。这一项目也揭开了罗康瑞与上海的缘分。
1985年,罗康瑞与上海在陕西南路合作建设城市酒店,开始在上海的第一笔投资。那时的上海与香港的差距很大,马路上都是自行车,市民的衣服不是灰的就是蓝的,全上海只有锦江饭店一家可以接待外宾。多年以后的罗康瑞对当年上海改革开放的决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在与上海团市委的年轻干部见面的过程中,他们那种有能力、有理想、有干劲的面孔,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85年罗康瑞在上海投资开发的城市酒店,是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以中外合资方式建设的四星级国际商务酒店,也是瑞安集团在上海的第一个投资项目。由于当时香港很多人对他在上海的投资项目不了解,罗康瑞因为这一举动还被香港商人视为“另类”。而后的事实证明,罗康瑞参与投资开发的上海城市酒店,“投资只有2000万元,却一把就挣到了3000多万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由于钱来得如此容易,意气风发的罗康瑞胆子也越来越大,投资的力度也空前加大,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成功似乎触手可及。1986年年底,他开始跨领域搞投资,先后收购了海港工程、桃园酒店、商业电脑等公司,涉足电脑、酒店、餐饮等5个行业,还在加拿大买了两家旅游酒店。在那段时间里,罗康瑞经常靠开几次董事会,就能够决定上千万元的投资。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后继的经营管理远远无法跟上公司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涉及跨国和跨界的公司并购一点也不轻松。很快,他就为自己的疯狂举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87年年底,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罗康瑞在一个月内就损失近3亿元。这一次的惨败令他元气大伤。然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经过深刻反思后,罗康瑞决定调整战略,“只做最熟悉的地产和建筑业,不熟坚决不做!”在此后的近6年时间内,罗康瑞就在上海周边区域转悠,奉行“多看少动、看准了才动手”的稳健策略。
时间一晃就到了20世纪末。1992年春节过后,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国门进一步打开,各种外资纷纷大举进入中国,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首当其冲。由于当时的中国各方面的配套设施远远无法跟上改革的形势与力度,导致很多跨国公司根本租不到合适的办公场所,“租饭店当办公室”也成了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时髦。有人回忆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经过改革开放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去上海的时候,只有一个酒店能接待外宾,晚上8点钟,马路都黑了,路上也没人走了,跟今天完全不一样”。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作为那时候第一批来内地投资的港商,罗康瑞对这段时期的开拓经历记忆犹新。而这也使身处其中的罗康瑞十分敏锐地意识到,租饭店只是权宜之计,未来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向好,上海高档商务办公楼将会严重不足,而租赁市场的空白将带来重大的商机!
机会终于来了,罗康瑞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气投资3亿元,于1993年年初果断买下位于淮海路的333号地皮,兴建有着26层楼的瑞安广场。建成后的整个广场总面积达78000平方米,有电梯13部,车位296个,而且靠近地铁1号线,周围还有5条公交线。果然,罗康瑞的判断非常精准。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再加上配套设施完善,1995年瑞安广场一面世,立刻引来盛德、麦肯锡、基德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疯抢,仅3个月入住率就达到了100%。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与租宾馆相比,入驻瑞安广场十分划算。此后,随着瑞虹新城、城市公寓等后续项目的陆续启动,罗康瑞很快在业界声名鹊起。
·成长轨迹
一个人要做成大事,必须有一种足够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它让你不畏惧暂时的困难,即使无人鼓掌,你也会全情投入,优雅坚持。因为改变命运的并不是你等来的机遇,而是你的人生态度。更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的光鲜,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
决心立足于上海,在业界赢得口碑和声誉以后,罗康瑞后面的发展就顺利多了。1996年5月,上海市卢湾区政府启动52公顷太平桥旧城改造项目,已有成功案例的罗康瑞自然优先进入上海市政府的法眼。然而,太平桥地块虽然地处市中心,却属于老城区,北临淮海路,南靠肇嘉浜棚户区,人口密度非常高,排水、燃气系统很不健全,属于典型的脏、乱、差地带。按照罗康瑞刚开始的规划,就是比照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建筑风格,以期把太平桥打造成上海现代建筑的地标!然而有一天,当罗康瑞在弄堂深处看到一位风姿绰约的老太太后,他的整个想法立马发生了变化。尽管老太太已经80多岁,但仍然是一身精致的旗袍,头发篦得丝毫不乱,脸上还薄施脂粉。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她一定是个美人胚子。“人老了还那么有魅力,为什么老建筑就不可以?”罗康瑞喃喃自语,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找到了旧城改造的真谛,那就是“以旧纳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怎一个“旧”字了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修旧纳新的想法,差一点要了罗康瑞的命——罗康瑞付出的代价远远高过修建新房子。
为维持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墙风格,注重神似,而不是简单修复,罗康瑞对太平桥的开发不惜血本,甚至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除了在整体方案上修旧如旧以外,还特别注重细节处的复原。为了修复一扇旧门就花了2000多万元。为了防潮,他从德国进口专门的药水,像打针一样,注射到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等到项目完工一核算,每平方米的造价达到惊人的两万元,比建新房子的成本都高出1.5倍。等到最终的核算出来以后,公司财务总监暗中替他捏了一把汗,这样下来能赚到钱吗?
然而,罗康瑞却并不担心,他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因为太平桥地段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以下简称一大会址),他相信这里一定会给他带来好运气。“一大是天,天地相对,而且开工在世纪末,完工在新世纪,就叫新天地!”从此以后,太平桥的名字就换成了新天地。在2001年10月APEC会议之前,“新天地”揭开神秘的面纱,人们惊奇地发现,太平桥刹那间变得那么漂亮。一侧是招牌林立的淮海路,一侧是密集的旧式弄堂,而置身其中的新天地有着石库门一色的清水砖墙、灰瓦斜顶,东边还有1万平方米的人工湖。而更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罗康瑞的经营策略竟然完全出于常人想象,新天地建成以后,“只租不售”——每平方米一天7元!不过,消息一公布,仅仅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新天地开发的700多套商铺就全部租罄,稍迟一步的后来者只能望“楼”兴叹。在赚足了眼球和金钱以后,2003年,罗康瑞相继推出新天地2期——“翠湖天地”住宅区,当时的售价达到每平方米平均1.7万元、最高2.5万元的惊人地步。结果仅新天地2期工程一个项目,罗康瑞一下子就卖出200多亿元,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新天地开发的成功,罗康瑞决定长居上海,业界赠予他一个响亮的名号——上海姑爷。此后,这位誉满业界的“上海姑爷”,相继受到武汉、杭州、重庆、佛山、大连等20多个城市进行旧城改造的邀请,并且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发出系列“新天地”。
2003年,罗康瑞与重庆市政府签约,按照新旧结合式风格,将化龙桥老城区改造为“重庆天地”,该片区曾经是重庆市著名的老工业区。按计划,这里将建造一座98层、高398米的“西部第一高楼”。
2003年4月28日,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会议厅座无虚席。在当天的土地挂牌交易中,罗康瑞出手33.9亿元,夺得“中国地王”新桂冠,着手打造“汉口天地”。瑞安集团“得手”的永清片区,总面积918.4亩(1亩≈666.67平方米),净用地面积720亩,地处武汉市行政办公机构集中区域,永清片改造项目也是瑞安集团当时在内地的最大投资项目。
2004年,罗康瑞在杭州打造别具特色的“西湖天地”,毗邻西湖十景,以当地园林为基础,占地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0亿元。杭州的“西湖天地”于2005年5月全部完工。
2006年10月,集团旗下的瑞安房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达到500亿元,罗康瑞当时身价升至170亿元。时至如今,罗康瑞的瑞安房地产在全国共有6个新天地项目,持有物业总建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出租面积83万平方米,业务包含办公、餐饮、零售、酒店等6大项。
·实至名归
古今能成大事者,手笔自然恢宏,行事自然豁达。人有大自信才会有大志向,才可能取得大成功。有了大志向,人自然会瞅准任何机会,不避艰难,不畏险阻,以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看准了,有恒心、有韧性、有毅力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也是每一个渴望大成功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回顾罗康瑞的成长历程,从最初向父亲借10万元开始打天下,到配合香港政府造公屋,再从东南亚招聘员工创办混凝土公司,然后用自己挣下的10亿元身价闯进内地。尽管中间曾经赔掉过3亿元,但伴随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他一“战”成名,7年后拼出500亿元的财富,使罗康瑞足以笑傲上海滩。
古语有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想在父亲公司闯出名堂来的罗康瑞苦心经营却总是无法得偿所愿。而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和打拼以后,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罗康瑞也赢得了业界的认同和社会的尊重,各种荣誉和光环也相伴而至。除了同时出任集团旗下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及瑞安建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主席(上述两家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以外,罗康瑞还同时担任鹰君有限公司董事、香港管理协会理事、土地发展公司管理局成员,香港科技大学校董及浸会大学董事,香港商界论政团体89人方案小组主席,1985年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香港总商会主席,1996年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同年获香港科技大学颁授荣誉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受聘为上海大学顾问教授。同时,他多年来致力于为社会服务,是中宏基金主要捐款人之一,中宏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中宏基金学术委员会(百人团)成员。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期,罗康瑞积极参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1998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的金紫荆星章。1999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2001年获香港商业奖颁发的“商业成就奖”,并于2002年获香港董事学会颁发的“2002年度杰出董事奖——上市公司执行董事”。2005年,获法国政府颁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此后,又荣膺安永企业家奖“2009中国大奖”及“2009中国房地产业企业家奖”的殊荣。1999年及2011年分别获颁授“上海市荣誉市民”及“佛山市荣誉市民”名衔。现任重庆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长江开发促进会理事长、上海市荣誉市民,曾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12年荣获第四届世界华人经济论坛(地产类别)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罗康瑞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他识得天时,懂得地利,赢得人和,顺时应势地借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这样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的机遇,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使他一步一步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时至今日,罗康瑞在中国地产界游刃有余,步步为营,长袖善舞,节节攀升,最终登峰造极,成就自己,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