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研发
好孩子的前身信义模具厂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缩影,在80年代早期依靠全民企业兴起,在80年代中期盲目扩张,在80年代末期因亏损被动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尤其是好孩子所在的苏南地区,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加剧、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产业、行业和产品结构,对乡镇企业采取“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减少了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措施,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主要靠农民集资筹措”[3],信义模具厂的“集资破产悲剧”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信义模具厂起家于炼铜,但为了扩张,在1986年为上海玻璃器皿厂上马日本夏普微波炉加工项目,向学校教师集资18万元兴建厂房和生产线,最终因为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亏损百万元。宋郑还作为副校长也借款参与了投资,亲历了这场“因不敬畏技术而被狠狠教训”的创业闹剧。
宋郑还临危受命接任校办厂厂长的初衷并非为创造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而是将工厂从亏损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还清集资款,让学校和校办厂都走上正途。对于一家毫无技术积累的工厂而言,宋郑还能做的就是到处找零活,依靠扫街式的市场开拓,他也的确接到了一些上海的工厂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然而,这样的代理加工活利润低、不稳定,对于工厂起死回生无异于杯水车薪。
宋郑还抓住了上海一兵工厂军转民寻求合作的机会。在毫无从商经验的宋郑还看来,销售难过生产,只要兵工厂负责销路,他就敢挑战婴儿车的研发和生产。宋郑还研发推、摇两功能童车的过程是模仿式创新的过程,也是组合式创新的过程。在试图模仿现成的国外童车产品时,宋郑还发现了一个技术难点,即空心钢管的直角转弯问题。他在参观上海市青浦区一家折叠椅工厂的生产时找到了答案,把折叠椅的空心管处理技术应用到婴儿车上,实现了婴儿车的自主研发和样品生产。如果止步于此,市场上无非多了一个模仿者、追随者,这不是骨子里就要胜人一筹的宋郑还想要的。
微波炉事件告诉宋郑还,在商业世界里,要想获得成功,就要赢得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婴儿车?带着这个问题,已经掌握了婴儿车基本工程原理的宋郑还想要发现更被市场渴望的产品和技术。当时的市场渠道掌握在百货公司手中,一位上海的百货公司负责人告诉宋郑还市场需要多功能婴儿车。如何在“推”的基础上叠加新功能?围绕婴儿的活动需求,宋郑还先是想到了“摇”,很快研制出双功能婴儿车,并申请了专利。技术不仅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宋郑还清楚知识的力量。迫于组织生产的资金和时间压力,宋郑还最终选择出售双功能婴儿车的发明技术专利,并在儿童推车研发上屡有收获,形成了通过自主研发申请专利并出售专利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后续的下定决心自己投产,好孩子很可能成为一家儿童用品设计公司的名字。
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宋郑还又发现双功能车的概念与市场真正需要的多功能车仍有很大差距。如何在推行、摇篮之上再叠加学步和睡躺的功能,这要解决诸多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对于已年届不惑、半路下海的宋郑还而言,这其实难于登天。
宋郑还的身份首先是工厂管理者,其次才是技术研发负责人,而这也是无奈之举。改革开放早期的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多多少少都有宋郑还类似的遭遇。他们大多出身于公职管理者,阴差阳错地成为民营企业家,而在创业过程中,又因为资源有限、建制不全,不得不身兼数职。宋郑还第一次成为“专利发明者”并尝到甜头之后,坚定了用技术突破换市场认可的信念。不考虑材料,婴儿车的核心技术有限,更多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就技术的本质而言,是组合与解决方案,而非发明,其创造性往往容易被低估。
宋郑还的技术创新就是在婴儿车的实用新型功能上通过组合或叠加,最终形成新的产品,并且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和生产制造过程中沉淀出一些标准的解决方案,即布莱恩·阿瑟称之为能在未来的技术建构中成为新元素的“模块”甚至“标准工程”。
宋郑还的出发点是解决一个市场痛点,即一车多能。在具体研制过程中,宋郑还面临的挑战是寻找能实现结构工程的机械原理,即棘轮构造。“数学的训练令我思维方式上更求异、更多元化。在教学时,我总是告诉学生,换一种角度和方式试试。”宋郑还并不认为自己枉费工夫,因为他清楚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一道鸿沟需要像他这样愿意死磕的人去跨越。
1989年,宋郑还自行开发的四功能A型车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年获得授权。该款推车先后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并在全国玩具行业评比中以质量检验获满分的成绩名列第二名;在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全国妇幼孕婴用品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在轻工部等八部委举办的“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周年博览会”上获金奖。
当这辆四功能车的专利转让价格在广交会上被抬到15万元时,这一次,宋郑还没有高价出售专利,而是选择注册品牌投资生产,“好孩子Goodbaby”厂牌由此诞生。好孩子的四功能婴儿推车因工艺技术的新颖性和领先性刷新了高端童车市场,并很快成为同行竞相模仿的对象,给没有生产成本优势的自己差点带来灭顶之灾。当时一辆上海红花牌婴儿推车售价不到50元,而好孩子四功能车的成本就是150元。一些生产规模比好孩子大得多的童车厂完全有能力生产性价比更高的多功能童车。降成本需要规模效应,需要时间积累,而被抄袭、被超越却是覆手之间。怎么办?宋郑还的答案是“自己打倒自己”,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始终领先行业,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机会。宋郑还组建了研发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不断开发新品。如今,好孩子研发部门已经拥有上万项专利。
可以说,“技术”是好孩子的胎记,“技术驱动”是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基因。对于好孩子而言,创业早期的“发现技术”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从盲目上马微波炉项目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发现若不想走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乡镇企业老路,掌握技术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第二,发现技术并非高不可攀,可以通过模仿和组合的路径获取新技术,而技术本身又会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组织中成为一个机体,会不断繁衍,孕育下一次技术创新;第三,发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多功能婴儿车的研发正是满足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群众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第四,发现技术本身并不是竞争壁垒,而技术的持续迭代才是企业保持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