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没有资格
“义真将军,您不用理会我兄长,毕竟这城门又不可能给我们开打,让我们进城和并州军作战,而且就算打开了说不定也是陷阱。”
对此,贾穆回了自己弟弟一个“呵呵”,然后说道:“长安城内,除了吕布以外,还有一个人掌握着兵权,虽然不是很多,但打开四墙十二门是足够的。”
“谁?”
“陛下!”
“可能吗?”
“不清楚,但还是让诸将们晚上做好准备吧!”
说完,贾穆看了眼皇甫嵩,见对方什么都没有准备说后面向东边。
如果他父亲贾诩在这里的话,会怎么做呢?
还有李傕、郭汜那支军队,应该解兵了吧!
“如果东征的那支军队回来,应该能够拿下长安吧!”
说话的人是贾玑,贾穆想了想告诉了他真相,“那支军队回不来了,我给父亲的信里面,让父亲想办法解兵。”
贾玑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道:“有义真将军在,不用太担心李傕郭汜吧?”
“不是。”贾穆摇头,“进了长安,就是谁手上有兵,谁有话语权。真要打进长安,真要李傕郭汜赶到,你、我、叔威,就连皇甫老将军在内,都要靠边站。首先军队不是对手,除非我们能够在开战的短时间阵斩李傕、郭汜;其次统帅不是对手,当然我并不是说皇甫老将军不行,我是说皇甫老将军没有办法立刻掌握十余万众的凉州军,这么多凉州兵没有点时间是不会认皇甫老将军的指挥,相反李傕、郭汜两人还能够临阵策反一堆人;最后没有一个合理的开战借口,师出无名,何况你我父亲都在李傕、郭汜那里呢!”
“......兄长,换个想法,父亲和张济能够把李傕郭汜控制住?”
“这样做,很大可能的结果是父亲和张济手下的士卒先一步把他俩控制住,一件事情没有好的理由,手底下的人凭什么跟着做?”
“捏造消息,上缴李傕郭汜人头,给予赦免。”
“行了,玑弟你休息冷静一下。”
贾穆不想再说下去了,这消息是能随便捏造的吗?这赦免拿不出来怎么办?而且这还是根据现在推过去,他自己都已经这么做了,再说其他有的没的还有什么用处?
“不,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贾玑道,“只要我们先一步攻下长安,完全可以这么做,我说的没有什么问题吧!义真将军?”
皇甫嵩想了想,按照刚才贾穆的逻辑问道:“你有多少兵?”
“十万凉州兵啊!”贾玑理所当然地回道。
“十万凉州兵,有多少是听你的?”
“......兄长,十万凉州兵,有多少是听你的?”
贾穆摊开了手,“我不知道面对我和李傕,士卒们会选择我还是会选择李傕,我觉得他们更多会选择李傕,因为李傕会允许他们劫掠,会放任他们的行动。或许你觉得我打了几场胜仗,士卒们就应该听我的,因为跟着我可以继续打胜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李傕他们打的胜仗比我要多得多啊!跟着李傕同样可以打胜仗,而且赢了还可以劫掠!这难道不比跟着我好吗?
一口气,他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讲清,“我太年轻了!这是我的最大缺点!所以我只能选择让父亲解兵,无兵无将的李傕、郭汜就算到了长安,要汇聚起力量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足够皇甫老将军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权力的本质是共识。
举个例子,在某支军队眼中,贩卖军需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天,空降了一个统帅,这个统帅不让这支军队贩卖军需,那么这个统帅大抵是无法指挥这支军队。
因为这个统帅没有和这支军队达成共识,而贾穆和凉州军达成的共识是先保命,然后是攻入长安为太师和两位中郎将报仇。
因为有这个共识存在,而且共识中还有最为重要的保命,凉州军才会听贾穆的,他们相信贾穆会带着他们活下来。
攻入长安之后,两个共识就都消失了,再听不听贾穆的话那就要看是要看情况的。
贾玑叹了一口气,走出了帐外。
皇甫嵩目送完贾玑的背影,问向贾穆,“你做这些,似乎你什么都得不到,你是为了什么呢?”
“活着!”贾穆说完看向皇甫嵩,“然后兴复汉室!”
“好!”皇甫嵩只说了这么一个字,贾穆第一个回答他能够理解,毕竟王允做的确实是有点不太厚道。
不过这第二个回答理解起来倒是有点费劲,但也还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大汉养士四百载,为的不就是源源不断有士人去维持汉统吗?
唯一费解的是这个兴复汉室的方式实在是有点独特,按照贾穆所说,反攻长安,既是为了活命,也是为了兴复汉室。
很有意思啊!
无论反攻长安成功与否,活命这第一个目标都能够达成,而活命是兴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再怎么说汉室的复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长久的过程必然要求命硬。
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有更好的办法?
皇甫嵩闭上了眼睛,帐内一片安宁。
他想起了阎忠对他的劝告。
难以得到又容易失去的是时间,时间一旦到来,转瞬间就会逝去的叫做时机。因此圣人经常顺时而动,智者乘机而行。
那个时候,他镇压黄巾、威震天下。
阎忠告诉他,要趁着这个机会征召冀州之士,发动七州之众,踏过漳水,饮马孟津,举天网包罗京都,诛杀罪恶的宦官,消除百姓的愤怒,化解倒悬之危。
然后他没有听。
阎忠又继续劝说他,小人忌嫉,如不趁早图谋,必会后悔,到时再也来不及了。
不过皇甫嵩认为如果徒然想达成一些做不到的功业,会加速祸害的到来,不如恪守臣节,也就是遭到流放废弃,还有好的名声,就算是死了也会不朽。
“......”
在皇甫嵩眼中,此刻贾穆正在做加速祸害的事情。
非常之谋,不应该在有常的形势下施行。
眼下的情况用这种方法来达成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是真的可以的吗?
皇甫嵩不相信这世间有这么好的事情。
只是他没有阻止,他自己都不敢做,难道还能不让别人做?
三年前,董卓受命担任并州牧的时候,因为董卓不肯将军队交给他,他的从子就劝说他应该进攻董卓,上能体现忠义,下能铲除奸凶。
两年前,董卓迁都,盖勋和他商议讨伐董卓,但董卓同时也召他为城门校尉,长史梁衍劝说他应该派出三万精兵去迎接天子,然后奉令讨伐董卓,发出檄文征集军队。
两件事情,但凡他做其中的一件,都足以改变如今的格局,可他一件也没有做。
现在别人要做,他皇甫嵩又有什么资格去阻止别人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