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税满级玩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这篇稿子谁写的!”

国庆长假期间,江渝木每天在家打喷嚏,总感觉有种别人在自己背后搞事情。

长假后上班第一天,一大早他就看到“洞知汽车”的工作群里发了篇所谓初稿。

具体到每个账号每天发布的内容,照理说有各自的主编把关,他这个总编是不用过问。

可他一看标题《当公司推出新产品,多少打工人红了眼眶》,立刻想到长假第一天,余梓夕给他报的那个选题。

他点了进去,看了几行就不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那个不买公司员工车,然后跟领导闹翻后走人的J不就是他江渝木吗!

又看了几行,他在群里问道:“这篇稿子谁写的。”

刘若凡发了个瑟瑟发抖的表情,“江老师,这是我写的,是不是要改的地方很多?”

江渝木差点没忍住发语音喝问:“你不是当保安的吗,怎么有这种笔杆子。”

他是写过几年新媒体文的,刘若凡这篇文章的质量,一看就不是各大营销号所能企及的。

通篇没有任何煽动情绪的话语,只有针对各行从业者一些经历的客观叙述,不过描述的细节很丰富,是完全用故事打动人的那种风格。

但这种文章写起来费时费力,一般3000多字的篇幅,如果没有查阅过3万多字的资料,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而这长假回来才第一天,可见是国庆期间没少忙活。

一想到这,江渝木就是满脸的恨铁不成钢。

这时余梓夕在群里说:“江工,我们打算把这作为‘洞知汽车’更新的第一篇文章。”

“不要这样。”江渝木条件反射般地回复。

“洞知汽车”内容组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尤其是刘若凡,心跳都几乎要停止了。

江渝木觉得,不能把这篇文章放到“洞知汽车”上。

倒不是认为这篇文章肯定能爆,只是开了这样一个不好的头,余梓夕可能真的会带着这群“乌合之众”搞出点名堂来。

如果那样的话,为招这些人花的钱是否就不算冤枉钱了,系统是否会把积分又拿回去?

不能冒这个险。

不过看到群里好一阵子没人发消息,他知道直接这样否定他们,未免有些太不厚道。

毕竟这篇文章是他们的心血,刘若凡写稿写得辛苦,其他人在各自行业找资料,肯定也花了不少时间。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他说。

群里没人回应,大家都在等他说“但是”。

“但是,”江渝木说,

“这跟我预想中‘洞知汽车’的定位有点出入,我建议你们和‘洞知’主号的同事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放他们的号上。”

在他看来,“洞知”的主编肯定会拒绝。

刘若凡的这篇文章尽管有深度,但“洞知”发的是鸡汤文,调性就有点不符合。

何况“洞知”是“洞知传媒”的主号,突然上了篇调性剧变的文章,有可能引发用户大规模取关,那是主号编辑万万不敢冒险的。

不出他所料,主号编辑倪可以一听这事,就面露难色。

但听余梓夕说是江渝木建议的,她不好直接拒绝,就说:“选题是还不错的,不过最好按照‘洞知’的调性改一下,现在的行文稍微有点硬。”

“洞知汽车”翻了“洞知”往期的爆文,标题都是类似《认知越高的人,越无情》、《改命最好的方式,凡事向内求》这样。

叙述语句则是类似这样:

“你为他人打的伞,来日都会化作为你遮雨的屋檐”;

“追本溯源,着眼全局,见大通简,方能迎刃破局。”;

“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谁又不曾为碎银几两,四处奔波”……

若是按照这个调性去改,刘若凡的整篇文章都基本要推翻重来。

“可能江老师觉得这篇文章不合适,所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放弃吧。”一个同事说,声音里满是气馁。

余梓夕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对,江工不是这种说话拐弯抹角的人。应该在他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更适合放在主号上,毕竟这已经跳出汽车这个圈子了。”

她突然想到,自己最初跟江渝木提过,要想办法把“洞知”的鸡汤文,变成更有深度。

也许是他听进去了,刚好这时出了这一篇文章,他就决定将其放到主号上,一改过去账号只知堆砌金句的文风。

这样一寻思,余梓夕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想,“这样吧,由我来重写这篇文章。毕竟大家都投入这么多心血了,总归要最后试一下。”

刘若凡赶紧道:“还是我来吧,毕竟初稿是我写的。何况你还要给其他组帮忙,不仅压力大,时间也紧张。”

他也不管余梓夕如何回复,关掉手机就开始改稿。

其实洞知这种文风,他以前也接触过,总体而言是很套路的写作,在哪里切入素材,哪里用金句总结,哪里引用一句名人名言,都是有迹可循。

目前文章的主体已经有了,他要做的无非是把一些大段落拆分成长短句,过渡改得稍微柔和一点。

照着这个思路,把文章改成洞知的鸡汤风,并非不能操作,就是比较费时间。

公司规定5点就要下班,刘若凡回到出租屋后,很自然地又打开电脑继续改文。

当他改到最后一句时,他长舒一口气,再看时间,居然已经快11点了。

“我算是有史以来最卷的骗薪人了吧。”

刘若凡自嘲地笑了一笑,但内心充溢着完成创作时的成就感和满足。

他当晚就把改稿发给了倪可以。

第二天一早,倪可以发过来一个惊讶的表情,回复道:“改得这么快?”

她大略扫了眼文章:

“前段时间跟个老朋友聚了一回,聊的一些事情让我想了很多……”

刘若凡相当于以一个中年人的口吻,将一些事情娓娓道来。

这也的确是洞知最近经常采用的博主风叙事节奏。

只是刘若凡为了保留初稿的主体部分,没有在每段结尾给出观点,而是把观点全部放在文章的结尾段。

不得不说,阐述这些观点所用的语句,确实还挺贴合洞知风格的。

甚至刘若凡还特意在末尾来了句“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

首先刘若凡这种,通篇叙事加结尾观点的结构,之前洞知还没有过。

另外这篇文章字数也偏多了些,有3000多字。

洞知此前文章基本控制在2000字左右,毕竟是新媒体,主打的就是碎片化阅读,篇幅太长就没法在上厕所时或者排队时看完,很多人就直接不看了。

不过人家改得这么辛苦,而且还是江总编提过的,还是别卡得太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