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继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
第一节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和环节,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农村信息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物质支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对于支撑农村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一)乡村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得到持续加强,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明显加快。通过进一步开展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促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显著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同时完成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2014—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及普及率统计见图0-1,2014—2018年中国贫困村宽带用户数统计见图0-2。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38.4%,比2017年年底提升了3%。我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已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前的不到70%提升至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95%,贫困村通宽带比例提升至97%,固定宽带用户数增至4522.9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数增至16854.6万户,已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目标。此外,农户所在自然村电话普及率达99.7%,农户所在自然村有线电视信号普及率达98.1%,农户所在自然村宽带覆盖率已达到95.7%。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加,极大提升了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为乡村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网络保障。
图0-1 2014—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及普及率统计
图0-2 2014—2018年中国贫困村宽带用户数统计
(二)支撑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加速推进
通过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普及,加速了水利、交通、电网、物流等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为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水利方面
水利部印发《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水利网信提档升级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为今后水利网信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6873亿元,投资结构显著优化,重大水利工程、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累计开工133项,在建投资规模达1万亿元。
2.农村公路方面
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作,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问题。2016—2018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90.67万公里,完成3.2万个行政村通硬化路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404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60%,行政村通公路比例达99.44%,全国乡(镇)、行政村通客车率超过99%和97%。预计于2019年年底实现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
3.农村邮政方面
统筹优化农村投递网络、路线及人员,增设投递道段3042条,增配投递车辆3159辆,增加乡邮员5697人,投入约9.5亿元,全国55万多个行政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收到邮件包裹,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升级改造西部和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2019年总投资3.57亿元,改造邮政网点和县级邮政企业用房382处。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多种生产生活需求。
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扩大互联网平台农业信息供给
涉农网站数量稳定,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形式不断发展。农业农村部新版门户网站上线运行,成为服务农民最有权威性、最受欢迎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超300万次,全国信息联播栏目年点击量超3亿次。
(二)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示范,推进资源聚合和机制创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截至2019年8月,全国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29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62.5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7112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22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78亿元。
(三)提升农业农村气象信息服务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构成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事活动、农情预测提供重要天气信息,并已成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中坚力量。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7.8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3.6%,气象信息员70.8万名,行政村覆盖率达99.7%。突发事件预警发布时效缩短到5~8分钟,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6.4%。
(四)创新移动端农业农村信息服务
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创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方式。2018年,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上线运行,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写了《手机助农营销实用手册》,向社会推出文化教育类、资讯传播类、生活服务类、助力生产类、促销类五类易于操作的惠农App。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手机客户端“益农e审”App上线,与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系统等业务办理系统无缝对接,切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农村信息化实践初见成效
(一)农业生产信息化
伴随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能农业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国努力建立多条农业高速公路——农业物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将各种传感设备、控制设备和执行机构连接起来,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形成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真正实现生产智能化。
1.种植业信息化
(1)构建种植业农情监测体系。整合优化农情调度系统,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情信息调度平台。健全会商机制,建设省级农情调度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开发数据分析功能,提高了田间定点数据自动化比对分析水平。扩展经济作物监测信息系统,完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系统、花卉产业综合统计系统,实现网上填报全覆盖。实施园艺作物数字农业试点,2018年试点总数达16个,覆盖全国12个省(区、市),在重点县采集跟踪30种蔬菜42个产品的生产信息。
(2)丰富种植业技术指导服务。科学施肥信息服务成效明显,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自启动实施以来,积累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建立了县域科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优化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平台设计,收录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应用情况,开展横向关联、纵向比较,为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提供重要支撑。升级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物联网监测设备和数据的接入功能。
(3)上线种植业行政管理服务平台。上线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初步建立全国农药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一瓶一码”可追溯。平台已归集农药生产许可证901个,经营许可证19万个,生成追溯码约38亿条。开发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台账,14万家单位注册安装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肥料登记审批系统持续完善,实现肥料登记全程网上审批和信息公开,向社会公众开放查询和监督功能。
2.畜牧业信息化
(1)创新畜禽养殖精准管理模式。研究编制“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信息代码”,赋予每个经营单位唯一“身份证号”,完成了畜牧业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延伸至养殖场户,实现鲜乳收购站监管监测一体化。完善升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细化到户。开发“粮改饲”试点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动态管理。
(2)大力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管理。基本实现兽药生产企业和兽药产品入网全覆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兽药经营环节追溯试点,完善升级“国家兽药查询”手机客户端,查询效率大幅提升。
(3)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研究编制《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数据对接规则》,加强对各省数据中心技术支撑。开发追溯系统企业端数据同步、SIM卡管理、二维码耳标管理等生产控制模块,进一步完善追溯系统功能。
3.渔业信息化
(1)实施渔业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海洋遥感立体观测体系与卫星应用体系,遥感卫星技术在基础地理信息地图绘制、鱼类资源及关键栖息地监测与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监测、渔业资源分析与评估、近海与内陆养殖水域空间分布监测与规划、近海与内陆养殖区域生态灾害遥感监测与预警、渔情渔场分布预测预报等资源环境监测方面作用显著。
(2)探索渔业装备数字化技术应用。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数字化技术逐步应用于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领域。沿海11省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4个计划单列市完成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升级改造89654台(套),建设数字渔业岸台基站147座,开发海洋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确保海洋渔船“看得见”“联得上”“管得住”。
(3)完善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根据水产种质资源生态分布特点,按照各海区和内陆主要流域建立两级平台运行体系。平台包含129个数据库,标准化记录了3.5万条资源信息,鱼类图像识别、鱼病诊断准确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二)农业经营网络化
(1)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于201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搭建了电子商务的法律框架,同时以法律条文明确“国家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互联网技术应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发挥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对发展农村电商做出了总体布局。商务部等19部门于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15项重要任务。按照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业农村部牵头谋划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2)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电商生态体系逐步建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8年,全国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乡村服务站8万多个,快递网点已覆盖超过3万个乡镇,乡镇覆盖率达96.36%,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动村级邮政电商服务站点建设。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邮乐购”站点2.5万个,累计建设数量超过53万个,搭建起“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
(3)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把电商企业作为产销对接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引导农产品上线销售,组织开展苹果电商销售月行动、贵州剑河土鸡促销等系列专题活动以及农特产品专场对接活动。在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庆丰收全民购物节”活动,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庆丰收消费季”活动,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超过300亿元。
(4)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截至2018年年底,综合示范县总数达到1016个,覆盖国家级贫困县737个,占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88.6%。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县域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网络零售额达4018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农产品电商的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与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合作,倒逼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稳定供应。农村电商呈现多层次特征,针对不同细分领域进行错位竞争,内容电商、专业电商发展迅速,以移动社交为中心的社交电商模式正在成为新增量市场。
(三)农业服务在线化
(1)完善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依托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成2843个数字文化服务县级支中心,32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32719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在乡镇以下的草原牧场、边防哨所、边境口岸、边贸集市、贫困村等地建设了14136个数字文化驿站。
(2)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丰富文化艺术、惠农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数字文化资源,满足各地文化特色和基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基层数字文化资源内容。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了一批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各省市文物部门积极推进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文物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文物资源信息库,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已完成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实现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全覆盖。
(3)搭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聚集各类农业农村科技教育资源,上线运行“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截至2019年6月,云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425万,其中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35万人,农民用户390万人,上线精品课程4600多门,“农科讲堂”专家讲座视频80个,累计在线解答农民问题2550万条,发布有效服务日志700余万条、有效农情100余万条。
(4)加快补齐农村教育资源短板。加快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等接入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基本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有效促进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对接,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
四、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持续发力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化能力,并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等专门项目中增加信息化课程,每年培训近2万人。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了5期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来自20个省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共53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农业农村部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有关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广大农民运用手机查询信息、网络营销、获取服务。2018年,农民手机培训受众人次超过1000万。
第二节 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做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542亿元,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7%。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初步构建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为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有效释放,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主要挑战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国加大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脱贫攻坚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短板明显改善,但和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信息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完善,信息技术的研发费用短缺,信息服务业落后,互联网使用率低下。
(二)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
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较少,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处于初级层次。不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低。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没有形成相应市场系统,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民的信息来源单一,获取的农业信息不足。
(三)信息化平台服务意识薄弱
农业网站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不足,表现为农业网站的信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难如人意。信息化平台展示的内容类型单一,个性化不足,服务效果差。
信息化平台在用户细分程度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具体体现在用户类型识别不明确、用户需求不明确、信息与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差等方面。大部分用户需要通过较长时间过滤与筛选信息,因而信息获取效率较低,客户需求整体满意程度较低。距我国农业网站服务在线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四)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以农村电商为例,调研中受访农村电商企业经营者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3.1%,高学历经营者较少,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第三节 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吸引社会力量介入,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重点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加快完善农村的互联网基础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消除农村广电和电信网络死角,提高农村宽带覆盖率,逐步实现无线宽带覆盖,并努力实现无线宽带的免费使用,实现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均等化。
二、大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开展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下乡活动,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在对农民进行基础性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农村信息专业队伍。成立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团队,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益农信息社入手,培养一批有先进理念、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农民作为农民信息员,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三、加快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我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背景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并将最终成为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积极因素。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地区要通过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探索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方式,推动服务资源的数据化和在线化,创新服务资源融合共享机制。以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为基础,逐步整合现有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强12316公益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公共服务体系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作业调度、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农村“三资”管理、政策法律咨询等业务体系提供服务农民的信息通道、沟通手段和管理平台。引导气象、交通、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就业、银行、保险、电信、邮政、供销等涉农资源信息接入,有效对接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综合信息平台,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
四、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
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对于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内容电商、品质电商、社交电商、视频电商。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基础设施方面,要以加强产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突破“网”“端”“流”的限制,打通“最初一公里”。加强“网”的建设,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降低使用费用,为农产品上行创造基础网络条件。加强“端”的建设,加快推进分等分级、包装、初加工等设施设备向前端布局,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加强“流”的建设,完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扩大产地冷链的覆盖范围,让优质农产品能够安全送到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