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战略实践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供应链面临割裂风险,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然而,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科技领域处在大国竞争、大国交锋、大国博弈、技术角逐的最前沿,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基因编辑等科技领域交叉融合不断加深,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点愈发显著,其引发的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科技伦理等方面的科技安全风险也日益突出。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组织将科技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统筹部署、系统推进,力求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逐渐增强,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但是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加上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科技安全风险凸显,特别是关乎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关键科技领域安全。中国将科技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不断构筑完善的科技安全体系。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首次明确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重要领域之一。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包括科技安全在内的16个领域安全。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科技安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支撑保障,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新安全格局下,科技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稳定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全面、完整、准确理解科技安全?怎么更好构建科技安全战略、政策和工具体系?面对日益严峻的科技安全形势,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哪些借鉴意义?未来,科技安全发展趋势有哪些特点,科技安全体系建设路径和策略又有什么?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编写了《科技安全:战略实践与展望》一书。

本书共三篇十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为总论篇,包含两章内容。第一章解构了科技安全的内涵要义,阐释了以科技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需求演进和科技自身安全发展逻辑,梳理了科技安全风险类型、影响因素和保障科技安全的主要工具。第二章分析研判了科技安全形势与发展态势,梳理了当前科技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了科技安全多元化、创新性融合发展特征。

第二篇为国际篇,包含七章内容,分别梳理欧盟、美国、英国、以色列、印度、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组织保障科技安全的组织架构、政策体系、工具方法和典型实践等内容。在这些国家和组织里,有集中多个国家资源、统筹发展的欧盟,有利用“科技领先优势”对后发国家进行打压的美国,有聚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安全核心能力体系的英国,有以“金融+创新”科技发展模式闻名世界的以色列,有通过国家开放实现科技水平快速提升的印度,有在科技领跑中寻求新未来的日本,还有正在通过创新构建竞争优势的韩国。

第三篇为展望篇,在新安全格局下,从自主创新、风险治理、开放合作三个维度,探究科技安全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科技安全发展路径和策略,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支撑保障国家安全和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剖析科技安全的内涵要义、影响因素、工具方法、国际实践,力求做到内容全面翔实、案例丰富。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安全、研究科技安全的重要参考书籍,也希望为相关部门开展科技安全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为推动科技安全发展作出贡献。

本书成稿离不开王睿哲、种国双、王冲华、张洁雪、姬晴晴、孙佳琪、余果、曲海阔、刘浩波等编写组成员的倾力奉献,离不开冯园园、刘永东、樊伟等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大量业界专家的支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科技安全属于前沿领域,编写组尽管数易其稿,书中观点和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著 者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