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故书杂集》手稿A。注意佚文末尾标署出处,作“同五十四”、“同上”、“《类聚》七”不一。(手稿书影编号的前一数字指对应章节,以下同。)
图1-2 《故书杂集》手稿A之《会稽先贤赞》。首条内容完全被次条涵盖,天头处所写《书钞》卷七九所引,又较次条更详。
图1-3 《故书杂集》手稿B。鲁迅先从《御览》录出佚文,再以《寰宇记》《嘉泰会稽志》等书增补,墨色有明显差异,显然有一定时间间隔。
图1-4 《故书杂集》手稿B起首
图1-5 《故书杂集》手稿C起首
图1-6 《故书杂集》手稿D
图1-7 《故书杂集》手稿E
图1-8 《故书杂集》手稿F之《会稽典录》
图1-9 《说郛录要》,封面题“辛亥三月抄成”(1911年3月30日~4月28日)
图1-10 《故书杂集》手稿G之《会稽先贤传》,第二则(第三行)佚文是周作人所写,其余是鲁迅笔迹。
图1-11 《故书杂集》手稿G之《会稽典录》虞国条,书口有周作人所题传主名,天头添入《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所引同一条佚文的面貌。
图1-12 《故书杂集》手稿H之《会稽典录》虞国条,佚文后案语据《书钞》《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所做考证,明显承袭自手稿G,可与图1-11对看。
图1-13 《故书杂集》手稿H之《会稽典录》周昕条,佚文后节抄《三国志·吴志·孙静传》,作为“笺释性材料”,手稿G无此。
图1-14 《故书杂集》手稿I《会稽典录》周昕条,手稿H补写的抄自《文选》的材料,被作为案语随文写入;手稿H抄录的《三国志·孙静传》材料,亦被保留,可与图1-13对看。
图1-15 《故书杂集》刻本,经鲁迅校改。
图2-1 谢承书手稿A。此叶前三行是周作人笔迹,其下为鲁迅笔迹。各条佚文加圈及顿号,意指汪本已辑录此条。第二条“戴就”辑自《御览》卷三七〇,朱笔校字(周作人笔迹)是据“第二出处”《御览》卷四二〇校出。
图2-2 谢承书手稿B,戴就条标题加圈,表示此条见于手稿A,可与图2-1对看。卷中多有点画及校字,以标识不同出处所引的同一佚文的差异。
图2-3 谢承书手稿C卷四,巴祗条与董宣条间补入王阜条,巴祗条案语也有删改。
图2-4 谢承书手稿C目录,就王阜条的补入,做了相应调整。
图2-5 谢承书手稿D《谢承后汉书序》
图2-6 谢承书手稿E《谢承后汉书考》
图3-1 谢沈书手稿A
图3-2 谢沈书手稿B
图4-1 虞预书手稿A。卢钦条天头处鲁迅标记《书钞》卷五九所引的文本面貌,又从《三国志》裴注补辑黄本失收的一则佚文。各佚文末尾所标辑录出处加圈,表示已据原书核验。
图4-2 虞预书手稿B。卢钦条已按手稿A的标记改订,可与图4-1对看。
图附-1 针对《谢氏后汉书补逸》何元锡藏本所作的《丁志》初稿,后被人移至丁氏传抄本(南图112363)。
图附-2 何元锡旧藏清抄本《谢氏后汉书补逸》,现藏浙江图书馆。《丁志》提及的何元锡的两方藏印,及八千卷楼的“钱塘丁氏藏书”俱见本叶。
图5-1 《嵇康集》手稿A
图5-2 《嵇康集》手稿A
图5-3 《嵇康集》手稿B中标注诸本异文的不同形式
图5-4 《嵇康集》手稿B
图9-1 南京图书馆藏《沈下贤文集》影抄小草斋本,朱笔校字是其独有。
图9-2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沈下贤文集》小草斋抄本
图9-3 《沈下贤文集》手稿A。鲁迅依影抄本校字面貌抄录,可与图9-1、图9-2对看。
图9-4 《沈下贤文集》手稿A。“启”(第二行)、“珚泗”(第七行)、“夜”、“檀”(第八行)等字加圈。
图9-5 《沈下贤文集》手稿B。与图9-4对看可知,手稿A有异文处,手稿B皆不取加圈之字。
图11-1 《文士传》手稿B。刘桢条第4则与第5则,第4则案语明显是一气写成,顺承连接,没有后续插补的情况。
图11-2 《文士传》手稿C
图12-1 《众家文章记录》手稿A挚虞《文章志》缪袭条,体现了手稿B从《文选》注辑出的内容,不过案语“《文选》缪熙伯《挽歌诗》注引首四字”明显是后添加的。
图12-2 《众家文章记录》手稿B。此枚断片上有3则佚文。
图12-3 《众家文章记录》手稿B繁钦条
图13-1 《岭表录异》手稿A。注意天头处据《御览》的校语与据《埤雅》的校语的书写位置关系。
图13-2 《岭表录异》手稿B。行间校字是以佚文“第二出处”校“第一出处”的结果。如此叶第二条,行间校字是表示《舆地纪胜》卷一〇五的引文面貌。
图13-3 《岭表录异》手稿G。天头处记录《离骚草木疏》《猗觉寮杂记》《通鉴》引文面貌,鲁迅翻检此三书显然是在手稿G写成后。
图13-4 《岭表录异》手稿F。前三行是鲁迅所写,第四行起是周作人所写,后半叶首行起又是鲁迅笔迹。各条上加点,指已与手稿A(武英殿本)对勘。
图14-1 明抄本《说郛》卷三〇《云谷杂记》(国图A00487)
图14-2 《云谷杂记》手稿A
图16-1 《范子计然》手稿A补遗,此部分专录茆本所无的佚文。朱笔所写的两条佚文是周作人笔迹,其余是鲁迅所写。周作人录出这两条佚文后,鲁迅增补了其他出处并标记异文。可见手稿A递次增补的层次。
图16-2 《范子计然》手稿A。首行朱笔“《书钞》百四十七”云云是鲁迅所写,天头处朱笔“御览连下”是周作人所写;第六行墨笔所补出处及异文情况“《事类赋》二十五注”云云,茆本所无,是鲁迅所写。第七条行间“《要术》引此句,武作五”及天头处墨笔,也是鲁迅所写。
图16-3 《范子计然》手稿D。手稿A的校改增补,在此均做了对应处理,可与图16-2对看。
图16-4 《范子计然》手稿A。注意首条行间的校字,与周广业《意林注》有对应关系。
图16-5 《范子计然》手稿C。此件是周作人抄录的周广业《意林注》中的《范子计然》部分。
图16-6 《范子计然》手稿B,鲁迅抄录的马国翰辑本序。
图16-7 《魏子》手稿A。“居危殆之国”条天头处的朱笔增补是周作人所写,一旁的墨笔增补是鲁迅所写,末行案语后的朱笔是鲁迅所写。
图16-8 《魏子》手稿C。“居危殆之国”条根据手稿A的增补而改动,可与图16-7对看。
图16-9 《任子》手稿A前半部分。正文第五行“木气人”条、末行“道德之怀民”条加“¬”,这两条《意林》亦引。
图16-10 《任子》手稿B。此件是周作人抄写,但首行“道德之怀民”条下“《御览》四百三”、末行“木气人”条下“二十六”是鲁迅所加,这是比勘手稿A后所为,可与手稿A对看。
图16-11 《志林》手稿A。天头处补“横江将军鲁肃卒”条,马本失辑。“古人铸刀”的出处“《御览》卷三百四十五”旁红笔加点,意指核验了《御览》所引原文,可与图16-12对看。
图16-12 《志林》手稿B。注意此叶上的“古人铸刀”条。